史可 (紅河學院)
愛彌爾·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是瑞士音樂家、教育家,他一生從事音樂教育事業,創建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以下簡稱達氏教學法)。該教學法由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創作構成,把傳統死板的音樂教學變成豐富靈活的體驗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運動覺和創造性的表現能力。達氏教學法打破了傳統音樂教育的束縛,推動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改革發展,對奧爾夫教學法和柯達伊教學法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在音樂教育界具有創新和先導意義。如今,該教學法在全世界得到發展和推廣,除了音樂領域,在舞蹈、戲劇、繪畫、運動以及康復醫療等領域都有廣泛運用。
1982年5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音樂教育和體態律動教授弗吉尼亞·米德應邀到上海音樂學院進行示范教學,首次將達氏教學法傳入中國,引起我國音樂教育界的關注。此后,越來越多的國外音樂教育專家到國內開展學習培訓班,達氏教學法逐漸被傳播、學習和研究。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查找相關文獻,整理歸納出國內對達氏教學法的研究主要有四類,即引介研究、啟示研究、運用研究和跨學科研究。
國內對達氏教學法的引介研究涉及教學法的思想來源、發展脈絡、體系形成、教學內容、基本觀點、基本特征、影響地位等,文獻資料主要有譯著、專著和論文。如高建進(1986)翻譯的([英]德賴維爾著)《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入門》,是國內介紹該教學法的早期譯著,為達氏教學法在國內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專著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謝鴻鳴(2006)的《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和楊立梅、蔡覺民(2011)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是我國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達氏音樂教育體系的專著,為廣大音樂教師的學習、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參考。論文方面以不同視角對達氏教學法進行介紹研究,如蔡覺民(1996)圍繞“音樂與身體的關系”對達氏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梳理,參考有關譯文闡述了達爾克羅茲對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介紹了“通過節奏運動喚醒兒童音樂本能”、“節奏運動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的觀點,并對這些觀點進行總結;賈曉光(2008)從達氏教學法的創立、對世界音樂教育的影響和在中國的發展等方面對達氏教學法進行了全面介紹;李卉(2014)論述了達氏教學法是在柏拉圖等哲學家的思想上建立起來的,并從體態律動和視唱練耳兩方面分析了教學法的本質特征。
從文獻可以看出達氏教學法的引介研究以期刊論文為主,從多角度、多方位對教學法進行了闡述,具有廣而全的特點;相關專著的出版雖不多,但從內容來看,其理論層面的介紹、論述較為系統深入,彌補了論文研究零散、淺顯的不足。
在引入介紹的基礎上,國內開始思考該教學法是否適用于本國音樂教育,通過對達氏音樂教育思想和國內音樂教育思想的比較,提出達氏教學法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如郎亞平(2009)在分析達氏教學法的基礎上,針對小學音樂教育提出開發體態律動課程、通過視唱練耳發展個人音樂素質、通過即興創作課程開發想象力和即興創作能力等啟示;徐輝(2011)通過分析教學法三個部分的內容,提出將舞蹈和音樂游戲融入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固定調唱名法與首調唱名法相結合培養學生對調式調性的本能反應,用即興音樂讓學生進入自然狀態進行創作的啟示;李佳烜(2014)分析了達氏音樂教育思想內容和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內容的共性之處,即二者以音樂作為手段對人進行教化并注重音樂情緒的體驗,不同之處在于達氏音樂教育思想強調的是音樂對人的自然狀態的影響,而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強調音樂對人的思想狀態的影響,并認為達氏音樂教育思想中強調的“音樂學習等同于身體訓練”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啟示研究是引介研究和運用研究的紐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該研究基于我國音樂教育現狀,通過達氏音樂教育思想與本土音樂教育思想的對比,發現共通與差異,為運用研究指出方向。
運用研究主要以國內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小學音樂教育及高校音樂專業課程為研究對象,以結合各教育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達氏教學法適當融入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過程式體驗,培養其專注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和音樂能力,以改善教學效果,達到相應階段的教育目標為研究重點,重點考察達氏教學法在學校音樂活動、音樂課堂、器樂課中的教學運用,運用范圍涉及聲樂、視唱練耳、合唱指揮以及器樂(鋼琴、提琴、二胡、琵琶、古箏等)。
在運用研究方面,繆力(1998)的《體態律動課例—達爾克羅茲“和樂動作50例”》是國內較早的一部運用研究專著,該書循序漸進地安排音樂基本要素,編排了6個部分共50個課例,內容淺顯易懂、教學案例便于學習掌握,受用范圍較廣,對國內的本土化運用研究產生重要影響。趙本姝(2000)把體態律動融入培養幼兒音樂素質的教學活動中,分階段、分年齡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幼兒創作能力的培養上取得一定成效。李宇涵(2016)從呼吸與樂句的訓練、力度控制的訓練、手勢的訓練、節奏的訓練、步伐姿態的訓練等幾方面談了體態律動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的具體應用;黃耿炎(2018)從放松、力度訓練和節奏、速度的藝術性處理三方面提出針對古箏學習者的體態律動訓練方法,以解決學生在演奏過程中肢體動作不合理的問題。此外,近幾年還出現了將達式教學法運用于我國民族歌舞教學的研究,主要以云南地區中小學的民族歌舞教學為研究內容,如楊春靜(2014)和顧華(2015)在研究中發現了達氏教學法與云南少數民族歌舞間的共性,并將其運用于武定縣小學音樂課堂和云師大實驗中學的音樂活動中,通過實踐運用挖掘出其在少數民族歌舞學習中的可行性和價值意義。此類研究是我國本土民族歌舞和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相互融合的一次嘗試和創新,為達氏教學法的本土化運用研究開辟出一個新方向。
運用研究在國內達氏教學法的研究中最為豐富,其研究對象橫跨整個學校教育階段,涉及非藝術專業和藝術專業領域。其中大部分研究都在嘗試性地進行方法改良和實踐,但一些研究淺嘗輒止,對運用過程的描述不夠具體,最終效果如何不夠明確且缺少反思,這些方面在后續研究中需要加強。
跨學科研究是目前全球研究的一個新趨勢,目前國內有心理學、漢語國際教育、特殊兒童治療等不同學科、領域研究達氏教學法或者借助該教學法進行其他研究。如楊懷溢(2016)運用節律訓練、即興創作訓練對泰國零基礎大學生進行漢語語音教學,認為達氏教學法能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陽祺(2017)從心理學原理角度對達氏教學法進行分析,將音樂體驗量化解讀,探索其對學生心理認知的發展作用。陳映紅、吳鑫(2018)運用體態律動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治療,治療后其感知能力、模仿能力有所提升,在對待他人以及學習方面注意力不專注的現象有所改善,認為達氏體態律動學在兒童注意力訓練中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
筆者認為達氏教學法的跨學科研究在國內屬于一個新興領域,從上述文章中可見該教學法的用途較為廣泛,對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服務性,其潛在價值仍需繼續挖掘。
綜上所述,國內對達氏教學法的研究經歷了“引介—分析—運用”的過程,從目前來看雖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些許不足和空白。
達氏教學法的教學對象是不分年齡層次的,也就是說兒童、成人、老年人都適用該教學法,可實際上國內的運用研究主要針對校內學生,面向社會普通大眾的卻很少。近幾年國內正大力推進全民藝術教育,大量的成人鋼琴班、老年合唱團等學習班、藝術團體相繼出現,在普及、推廣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把社會普通大眾納入到達氏教學法的研究范圍中,結合社會群眾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地運用研究,努力使這部分人群成為教學法的受益者,從而逐步實現達氏教學法在國內的全齡教育。
目前國內的本土化運用研究較為豐富,大部分研究主要為實踐后的總結,缺乏對整個過程的反思,沒有把研究的有效經驗和方法從理論層面進行較好的提升。達氏教學法本質上是國外的音樂教學法,在國內運用顯然不能完全照搬,所以我們要有實踐轉化為理論的意識,把運用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提煉,形成國內本土化理論,并在后續研究中逐漸豐富完善,為廣大教師的實踐運用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指導。
國內將達氏教學法運用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實踐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涉及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二胡、琵琶、古箏,對少數民族歌舞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云南地區,而對其他民族樂器、少數民族歌舞、民族民間戲曲和曲藝的實踐研究甚少,筆者認為國內應多探尋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與達氏教學法間的共性和運用的可行性,借助國外音樂教學法豐富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以中西兼容的形式探索出一個新穎有效的傳承方式。
如今跨學科研究是探尋學科融合、順應學科發展的趨勢,國內關于達氏教學法的跨學科研究處于嘗試性階段,今后還應多探索與該教學法有關聯的學科和領域,借鑒國外在神經科學、醫學、音樂治療、特殊教育、戲劇、體操等方面的有關研究,不斷探索達氏教學法在國內相關學科領域的功能和作用。
筆者認為,今后國內對達氏教學法的研究應從這兩方面深入:音樂領域的研究應深化本土運用研究、加快本土化理論體系的形成;跨領域研究應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推動多學科的深入互動,發揮達氏教學法在其他學科、領域的功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