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靜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
“琵琶”在我國民族樂器發展史上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被人們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左右手不停變換的演奏技巧以及豐富多彩的演奏形式,使它不僅在音色上而且在演奏方面上,成為表現力很強的一種傳統樂器。每一種技巧背后都蘊含著獨特的情感,所表達的音樂效果也不盡相同,不僅豐富了琵琶的風韻,而且把聽眾帶入不同的境界。隨著歷史的演進,許多作曲家推陳出新,在琵琶演奏技法的改良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不斷地借鑒西方藝術的有益成果,中西合璧、開拓創新,為中國民族樂器增添色彩。
在日常的練習中,不僅僅要練習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也尤為重要,左手的按音對于我們彈出的每一個音符都有很大的影響,隨著琵琶藝術的不斷發展,西方大提琴中左手指法的"拇指把位"被引用到琵琶中,我們將它稱為“大指按音”。
《狼牙山五壯士》是首次在琵琶曲中運用大指按音的曲目,這是此曲在演奏創作中的最大亮點之一,該曲由呂紹恩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創作,該曲除了運用傳統“武曲”的寫作手法,及以歷史題材為創作背景,通過描繪一個抗日戰爭時期的真實故事來頌揚狼牙山五壯士不畏犧牲、勇往直前抗日的光輝事跡,還在演奏技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突破。例如:全曲102小節-107小節樂句中出現了變和弦,如果不用大指按音,106小節的和弦就會困難,運用了大指按音之后方便了許多,本句圍繞“降la"進行構和弦,出現小三度、減三和弦以及減減七和弦,力度從最弱到最強,從單彈直到快速掃拂,運用層層遞進的關系,描繪出敵人畏縮不前,奸詐狡猾的人物形象,表達出陰柔暗淡之情。
《四方舞曲》為移植曲,是20世紀80年代由劉德海先生根據丹麥民間歌曲所創編。例如:曲中74小節-81小節樂句,為4/2拍,運用連續十六分音符,76小節中快速的八度音程關系,運用“單音大指按音”,清晰的按出五度及八度大跨度的音程關系,并采用固定音,使用同音反復,表達出歡快愉悅之情。筆者認為:此句速度比較快,在練習時應該由慢速練習,通常練習時會以節拍器為準,以四分音符等于84的速度開始,逐漸增快,每個速度連續三次沒有錯誤,包括手型保持好,情感到位之后才會加速。由于大指按音是在三把位演奏,有時出現按不扎實音、塌指的現象,所以左手耐力必須加強。初練此指法時,首先,手腕放輕松,虎口輕松自然,力度要往手指根放,使用左手大指右外側按音,手指關節保持圓形,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逐漸適應,掌握了其發力點,使大拇指與其余手指來回運動,這樣就可以輕松自如的掌握此指法,以此來展現出完美的表達效果。
《天鵝》是劉德海先生在1984年創作的,這首曲目同時也是其“人生篇”中最具代表法性的作品之一,其中第四段中“緊打慢唱”中運用了“單音大指按音”,在“2、4、5”和弦中大指保持“5”音,分別三指按二弦“4”,二指按三弦“2”,通過大指按“5”音使和弦按起來比較方便。在練習此部分時左右手必須要扎實,之前結尾的拂輪變為現在的掃拂,情緒漸漸達到高潮,大指一定要固定好,以及二指和三指指尖必須立起來,否則大指就會滑,同時出不來和弦音響效果。本段運用“緊打慢唱”的手法,表達出從天鵝的伸張、滑翔、嬉水、直到與暴風雨作斗爭的場景,流露出自然純潔的美好之感。同時也體現出,天鵝遇到艱難險阻時勇往直前的精神。“單音大指按音”運用到此段中,使得按音清晰,樂句銜接得當,表達出場景的豐富多彩。
“鳳點頭”樂段要進入八度的跨躍,因此,采用了大指按音的指法,由于此段在高聲部,演奏此段時要保持好左手的按音,指根立起來,大指側邊要有耐力,同時右手為中指和大指的鳳點頭。筆者練習此段時,首先,練習好右手中指的搖指,使之具有線條性,輔之加入大指,這樣在右手嫻熟后再加入左手按音。在練習此段時,琴要往左側斜一些,使之重心放在左側,同時琴也要稍后傾一些,因為大指本來是在琴后邊托位,要把重心放在左肩或左胸上,這樣就可以保持琴的位置,使其不容易倒。
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先生在1972年創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是琵琶協奏曲開山之作,琵琶技巧在樂曲中展現出五彩繽紛的表現力,以及形式各異的藝術魄力。其中運用了大指按音,是將拇指的側面放在兩條弦上,拇指的末端靠近指尖的地方按住一弦,靠近指甲的地方按住二弦。在練習此指法時,首先,大指要有耐力,保持好指甲末端的按音,筆者在練習時,先鍛煉按音耐力,每天要堅持2分鐘,之后加入右手雙彈,開始慢練。
在全曲中,74小節到81小節大部分運用八分音符,表達出平穩的效果,82到89小節中大多數運用后十六和前十六分音符相結合的節奏型,體現出活躍的氛圍。在此句中,左手按雙音演奏,耐力一定要足,把音按扎實,之后拓展四度、五度及八度音程關系,大指按音方便了左手的構音,為樂曲音響效果做出巨大貢獻;右手為雙彈雙挑指法,彈奏此指法是一定要扎實而富有彈跳性,表達出草原上牧羊的歡快之情。在演奏此兩句時,氣息要穩、保持彈奏的連續性、一氣呵成,切勿斷斷續續。
《月光變奏曲》屬于移植曲,是(原)蘇聯民間樂曲,安德烈耶夫編曲,由劉德海先生訂琵琶指法。全曲兩種情況都運用了,其中有一部分運用了單音和雙音結合按音,如果不用大指按音就要運用移指按音,運用大指后就方便了許多,在練習此句時手指尖一定要有力度,聲音要堅實,并且指甲面和面板的角度要直一些,否則很難按出音。全曲82小節-85小節中,第85小節二把位的“5”,也運用了大指按音。此句運用了上下行音階式的形式,表達出平穩、溫和的情緒,體現了月色迷人的景象。
琵琶曲演奏技法的新穎性,難度應當與演奏技法同時存在,而琵琶演奏技巧的創建目的,不是因為好看而創建的,創建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將內心理念,經由琵琶演奏技法得以展現。因此我們在實現琵琶演奏技法的創新過程中,應當以正確的理念對待大指按音技法的創新。在琵琶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演奏家在演奏技法方面不斷地進行創新,創作了許多左右手的新技法,大指按音指法就是其中一例,其借鑒了西方樂器大提琴中的指法,并將其運用到了琵琶藝術的創作中,中西結合,創新了琵琶演奏技法。
大指按音是琵琶藝術中的一個亮點,它使琵琶音程關系變大,彌補了不停換指,為復雜和弦的按音提供了方便,訓練了我們左手的每個手指,突出了琵琶的樂法旋律。
根據第二部分舉例,“單音大指按音”:使用大指固定按一弦某一個音,一二三四指交替按其它音,彈出音程以及和弦、使用不協和和弦,拓寬了琵琶按音的音域關系,豐富了琵琶的色彩。“雙音大指按音”:使用大指固定按一弦和二弦平行四度的音程關系、一二三四指與大指進行配合彈出其它音,加深了固定音的色彩,給人一種穩定感。"單音大指按音"與"雙音大指按音"二者相輔相成,表達不同的音程關系,產生不同的音樂色彩,展現出濃墨重彩的音樂。
大指按音的創新,是借鑒西方的演奏技巧,并不是照搬,而是成為具有獨特創新因素的新型音樂演奏技巧,是琵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樂曲增添了色彩,使得樂曲與技法完滿結合,淋漓盡致展現出作品風格。大指按音大膽創新的發展,打破了傳統格局,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使琵琶藝術進入新的階段。
大指按音指法,不斷地運用到各種曲目中,豐富了琵琶演奏技法,拓展了琵琶藝術。通過對大指按音的研究,加深了筆者對大指按音的了解,并對曲目也有深刻的認識,從而從中也體會作者情感。琵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幾千年以來具有重大的藝術魄力。作為新時代的傳承人,無論是在理論學習中還是在演奏實踐中,我們都要致力于琵琶演奏藝術的創新,在吸取西方優秀技法中,不能忽視中國傳統的演奏技法,中西合并,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為我們琵琶藝術引入新的血液,不斷把琵琶演奏技術推向新的篇章,以激昂的姿態支撐起琵琶振興的大橋,同時也激勵筆者在琵琶學業中繼續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