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賓榕 (西華師范大學)
聲樂技巧是音樂作品予以呈現的重要載體,缺乏該載體歌曲思想情感將無法得到完美詮釋,同時聲樂技巧存在特殊性,需要在恰當的時機中妥善應用,否則會破壞音樂作品的和諧性。以往在歐洲“高嗓音”可以演繹華彩樂段,為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將“甜美、高昂、有利”的嗓音視為理想音色。在美聲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華彩段落的表現形式不斷轉變,對“高嗓音”的要求隨之變得更加復雜,需遵循“協調統一”原則讓“高嗓音”雄偉宏大、絢麗多彩。十六世紀歌劇誕生,其目的在于讓音樂深入觀眾意識中并產生一定的影響,需要讓觀眾聽清歌詞,同時跟隨音樂情緒有所感、有所思。在歌劇舞蹈、音樂、器樂、戲劇、舞美、表演等藝術表現形式相互碰撞融合過程中“歌劇詠嘆調”誕生,囊括華彩樂段、花腔裝飾音、華麗詠嘆調。基于花腔演唱情感飽滿且感染力更強,為此該美聲演唱方法受到時下人們的喜愛。美聲唱法中花腔演唱技巧由來已久,在改革開放后我國亦涌入該唱法,在諸多音樂藝術作品中有所體現。近期在湖南衛視《歌手·當打之年》節目中,聲入人心男團中的花腔唱法更是成為該節目討論熱點之一,說明花腔演唱雖然歷史悠久,但仍然符合現代審美標準。基于此,為助推美聲藝術良性發展,探析花腔演唱審美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美聲。在美聲唱法中共鳴、語言、呼吸、聲區是“四大法寶”,其中呼吸分為“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三類,是美聲連音演唱必要條件。聲區可分為“高聲區”、“中聲區”、“低聲區”,秉持“統一、純化”原則予以劃分。共鳴主要可分為“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口腔共鳴”等,其對音質音量產生影響。在美聲演唱中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漢語均有涉及,要求吐字清晰,聲音清晰純凈,確保語言作為美聲作品藝術表現載體能夠將歌曲的信息正確、有效的傳遞給觀眾。
美聲在改革開放后流入我國,與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文化融合在一起,發展至今漢語言與美聲唱法有機結合成為獨特音樂藝術風格,并涌現出諸多音樂藝術家。美聲“本土化”研究日益深入,在我國審美理念指引下,助其朝著和諧性、藝術性、獨特性、科學性方向發展。美聲圓融、通連舒展、有張力、美妙,給聽者帶來美好的體驗,是可以走進人們內心世界的聲音。
(二)花腔。美聲即“Bel canto”,其中“Bel”是意大利語“優美”的意思,在學術界針對美聲的翻譯至今還存在諸多爭議。在十八世紀美聲花腔唱法誕生,有些研究學者用“美歌”代表歐洲美聲花腔演唱藝術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其中歌劇中的詠嘆調讓更多人得以了解花腔及其藝術表現力,部分經典作品亦流傳至今,成為“黃金時代”的藝術特征,對美聲花腔演唱產生深遠影響,使其始終具有藝術審美價值。花腔具有拖腔格外長、聲調轉折多等特點,通常情況下主要是指美聲作品中的裝飾音。
在藝術歌曲中囊括現代女高音花腔獨唱歌曲,傳承鋼琴伴奏藝術風格,通過交響樂隊進行伴奏,作品類型較多,其中一般花腔藝術代表歌曲有《夜鶯》、《牧笛》、《春之聲》等。花腔聲樂伴奏音樂代表作品有《升f小調聲樂協奏曲》、《海燕》等。基于花腔演唱對聲音、音色、音域有更高要求,為此需用精湛的技巧表現歌曲,使之具有獨特的表現力,體現歌曲的思想感情。雖然花腔女高音獨唱表現方式較為單一,但可以給聽眾帶來純凈、悅耳的感受,主要源于花腔女高音能強能弱、時快時慢、可跳可連、忽高忽低,使音樂的承載力、想象力、豐富性隨之提升,達到用聲腔渲染情境、抒發情感的目的,音樂作品精神感召力、震撼力更強。
周暢老師針對作曲家尚德義花腔音樂作品予以研究,在《中國現當代音樂家與作品》(周暢著)中指出,花腔情緒飽滿,既可以悲憤激烈,又可以歡欣鼓舞,還能表現出深沉悠遠等復雜情感,使之藝術表現力具有內生性,與音樂作品關聯緊密。周暢老師針對《七月的草原》、《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等藝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使人們對花腔的理解更為深刻,對花腔的接受度更高,對花腔演唱藝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以《牧笛》為例,在音樂響起后仿若為人們拉開一副畫卷,描繪黃昏夕陽西沉、晚霞燦爛壯觀景象,間奏笛音歡快,使音樂更為靈動,如詩一般的畫卷顯得更加悠揚,西部色彩濃重的旋律節奏使音樂更具跳躍感,使聽眾眼前一亮,給人帶來歡欣雀躍之感,和聲織體與旋律創作交相呼應、融會貫通,賦予該音樂作品獨特的韻律美。作品中“啊”不過分、不張揚,在華彩樂句中精準傳遞思想感情,同時與歡快跳躍的節奏互為依托,旋律變中有同、同中求變,用細微的變化描繪牧民的淳樸、真實情感生活,使牧民的情感體現的更為自然生動。在歌詞創作上匠心獨運,從“啊”(八度)的贊嘆開始演唱,前半句歌詞旋律為“級進”下行,“陽”用顫音予以處理,“墜”為“倚音”,繼而生動描繪夕陽西下景象。后半句“晚霞”(四度音)八度延長,而后用十六分音符兩拍“級進”,使音樂如流水般徐徐向前,“美”字為“倚音”,使紅霞滿天壯麗景象展現在聽眾面前。緊接著演唱“啊”(一拍)及十六分音符(兩拍)“級進”下行,通過六度跳躍賦予歌曲感嘆性。歌曲分為三段,前兩段曲調相同,后一段速度、旋律稍作變化,“間奏”為高音區進入提供動力,旋律在節奏作用下被“拉寬”而后恢復,使音樂作品得以娓娓道來,中音區“戀溪水”、“繞雪山”、“飄奶香”、“備晚飲”、“笑語飛”等詞匯的表達使聽眾猶如置身于草原牧民之中,感受當地淳樸、自然的生活狀態,而后一連串的“啊”強化情感,從D音開始直到B音結束一氣呵成,將音樂作品美好的情感表現的更為極致。
在花腔演唱過程中“啊”字應用頻率極高,僅用一個字就可以賦予音樂作品律動感、代入感、感染力、共鳴性,演唱者的聲線猶如在做曲線運動使音樂作品韻味十足,若“運動”的慢歌曲情感表達細膩,若“運動”的快歌曲給人帶來氣勢磅礴之感,在“運動”中起承轉合恰當,可確保音樂表現力更為靈活,賦予音樂作品生命力。
(一)情。花腔演唱情感飽滿,是相關音樂作品審美關鍵之一,將詩一般的感性與曲調、聲腔融合在一起,是“志知”、“情知”、“自知”的外化釋放,從心而起,用聲詮釋,將“志美”、“情美”、“自然之美”融合在一起,使花腔演唱者“心”與“聲”關系更為緊密,給人帶來情感充沛、真情實意的體會。“心”與“聲”通,將音樂作為視為管路輸出花腔演唱者內心想法,時而讓聽眾感到春風拂面,時而蕩氣回腸,旨在引發聽眾的“同情”、“同音”、“同志”,有效接收花腔演唱者的情感訊號,達到“知情”、“知音”、“知志”目的,賦予美聲花腔演唱情感之美,使音樂作品更為生動感人。
(二)韻。雖然美聲花腔演唱情感豐沛,面向聽眾傳遞音樂思想價值觀念,通過演唱實現與聽眾“共情”目標,但僅有情感卻毫無“傳神”的方法,會使音樂作品演繹效果隨之削減,同時無法精準表現音樂作品內涵。為使音樂作品“形神兼備”,在針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時需要利用聲樂技巧,旨在達到“傳神”目的。在有“形”的歌聲中需承載豐富的藝術情趣、思想感情,這就需要藝術家將生活情感經驗傾注其中,率先對美聲花腔音樂作品予以剖析,找到可以應用演唱技巧的基點,在此基礎上將情感裝在技巧這個容器中,不斷挖掘歌曲氣韻,用靈魂與激情將該容器遞到聽眾手中,在聽眾打開該容器時就會有所感受,落實“二度創作”目標。花腔演唱不僅要關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還需關注尾音、音腹、音頭等各個細微之處,使音樂處理更為細膩,承載音樂氣韻的“容器”隨之增多,確保聽眾會有更多收獲。美聲花腔演唱手法講求輕重有度、抑揚頓挫、藏露隱顯、緊松適宜,使之歌聲剛柔并濟、虛實融合。為保障花腔演唱氣韻可以得到聽眾認可,需花腔演唱者從年齡、文化、民族、生存環境等角度出發滲入不同的審美體系,靈活運用演唱技巧,使意韻體現的更為精準,可以得到聽眾認可。
(三)專。薩瑟蘭作為二十世紀美聲女王是花腔抒情女高音代表人物之一,其側重在展現精湛的花腔演唱技藝同時傳遞思想情感,需要演唱者聲線平穩,具有極強的爆發力及表現力。人們在評價薩瑟蘭的作品時認為其可以代表歐洲歌劇“黃金時代”藝術風采,她扮演的許多人物都深入人心,如諾瑪、阿德里安娜·萊科芙勒爾等。卡拉斯作為歌劇女神善于表演悲劇,根據情境融入思想并放進音符中予以表現,其精湛的悲劇渲染力使之花腔演唱藝術性極強。古今中外具有專長且在一定領域可以作為代表的花腔表演藝術家還有很多,如卡特魯巴斯、周小燕、吳碧霞等。這就需要美聲花腔演唱者立足專業領域不斷成長、磨練技藝,同時審美受眾需視角專注、專一、專業,從表演者情感、技巧、演出成效等角度出發探析其音樂品格,要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確保審美能力及專業態度可以支持其有效剖析花腔藝術作品內涵,通過深入研究、用心傾聽、專項學習、客觀評價使美聲花腔演唱審美能力得以提升,通過藝術審美發現花腔演唱之美,并敦促花腔演唱朝著“本土化”方向發展,助推我國聲樂花腔演唱藝術與時俱進。
綜上所述,美聲花腔演唱具有聲音動聽、圓潤、美妙、有張力、靈活多變等特點,需演唱者在學習聲樂知識基礎上進行系統訓練,從“情”、“志”、“美”角度出發感受花腔演唱藝術魅力并加強專業研究,同時作為審美者亦需走進花腔、了解花腔、專注花腔,在此基礎上高效評價,引領花腔演唱藝術融入新時代音樂審美體系內,使之氣韻更加優美,在新時代得以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