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時代,已經是有史以來女性所處最好的時代。身為新女性,我們能做的也許是,讓這個時代更好一點。
什么樣的女性稱得上這個時代的新女性?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說法。有人說,新女性就是經濟獨立的女強人;有人說,新女性是美麗優雅的女神;有人說,新女性就是徒手給飲水機換水的女漢子;有人說,新女性是將渣男拒之門外的單身貴族……的確,“新女性”并不是個一成不變的名詞,當我們將關注女性的視野提升到全社會的高度時,便會從不同女性身上得到這樣的:原來,“新女性”的“新”可以有更多元的表現形式。
新女性,是那些更具突破力的女性。屠呦呦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幫助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并于85歲高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實現了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董明珠帶領瀕臨倒閉的格力電器涅槃重生,2019年突破2000億營收,并入選2019年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女排姑娘以拼搏精神成就十冠偉業,是中國體壇的驕傲……她們讓世界看到,女性在各自領域長久積累后的爆發可以開創怎樣的境界。
新女性,是那些更具承擔力的女性。王仕花與丈夫為國守孤島32年,并在2018年丈夫去世之后繼續駐守;王婭做公益三十多年,散盡家財;周秀芳以古稀之年遠赴湖南溆浦縣支教,帶動愛心人士捐建27所希望小學。而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大批女性于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李蘭娟院士第一個提出武漢封城的建議,韓紅做公益馳援疫區,更多女性醫護人員剪掉長發,奔赴抗疫最前線……她們讓世界看到,女性也是有力量有擔當的守護者。
新女性,是那些更具逆襲力的女性。楊利娟從一個初中未畢業的普通服務員,做到海底撈的首席運營官;黝黑微胖的王菊,頂住壓力,將全網“黑”變為全網“贊”,有力沖擊著“女性美就是白美瘦”的陳舊觀念;李子柒從一個農家姑娘成長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代表人物……她們讓世界看到,女性可以以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新女性,是那些更有自主力的女性。在學業上,參與深造的女性連年增多,女性研究生占比幾乎逼平男性,而本專科學歷女性比重已超過男性;在工作上,中國女性越來越追求事業發展,財務自由;婚姻上,女性不再急于結婚,很多大城市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齡超過了30歲;生活上,女性更注意主導重大事件的決策,女性購房占比連年上升,2019年達到54.77%。
新女性,是那些更具學習力的女性。當代女性自我提升方式更加多元化,教育深造不再是唯一途徑,旅行、閱讀、知識付費成了更主流的方式。天貓數據顯示,書籍和旅游產品是女性自我提升產品熱銷榜的前兩名。亞馬遜全民閱讀報告顯示,50% 的女性會充分利用通勤或旅途等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隨時隨地充電。
新女性,是那些更具悅己力的女性。最新天貓數據顯示,女性在車和珠寶的消費上同比增長41.71%、31.39%,鮮花消費增長了19%。與取悅他人相比,現代女性更主動地去為自己的喜好買單,更注重自身的舒適、健康。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新女性,她們以千姿百態的形式綻放著自我,刷新著我們對女性的認識。我們不由得想追問,中國女性是如何進化到今天的地步的呢?
現代婦女運動的權威理論家西蒙·波伏娃曾經說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新女性都是站在時代潮流里的普通人。她們所呈現的新風貌,與時代息息相關。
假如她們生在舊時代,命運就會大不一樣。
學者劉瑜曾說:“要是我不幸生在了200年前,就得裹小腳,生一串孩子,早上五點起床喂豬,每天給一家老小15口人倒馬桶,老公打你沒有婦聯可以申冤,不讓識字讀不了納博科夫,還人均壽命43歲……然后就覺得,啊,在歷史的長河中,我竟然有幸生在了當代,竟然可以上學,可以工作,我真是太走運了。”
其實,我們不僅比200年前的女性更幸運,即使與85年前甚至更近期的女性相比,也是中了頭彩。
1935年上映的電影《新女性》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知識女性韋明在婚姻失敗后,想靠自身力量和女兒生活下去,最后卻不堪感情波折、生活苦難和流言蜚語的打擊而自殺。更諷刺的是,成功塑造韋明這個角色的演員阮玲玉,也因不堪流言于1935年“三八”節服毒自殺,年僅25歲。
今天的我們很難相信一個高學歷女性會因為女兒的一點醫藥費而出賣自己,也不認為一代天后因為成功飾演了一個藝術形象而應該受到侮辱,當代女性所處的社會環境,不會讓她們因此走向絕境。
她們比舊時代女性更有力量,也受益于時代良多。她們是時代發展和自身努力以及更多復雜因素共同造就的。女性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推動社會觀念和制度的變革,而時代變遷、制度變革也在成就女性,二者相輔相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積極推進女性事業發展,制定并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女性的政策和法規,女性的政經地位、教育水平、健康狀況、社會保障水平、家庭地位甚至開放程度,都有顯著提高。中國的歷史長河里,從未有哪個時期像新中國這樣重視女性力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新女性應運而生。
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也促進了女性地位的提升。正因為一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孩子,無論男女,都只能將所有資源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廣大女性的確因此享受到了實惠,至少保證了受教育權,而這是促進新女性形成的基本條件。
新女性的形成,還受惠于科技發展。從前些年普及的自來水、煤氣灶,到現在的智能家電和手機,生活變得便利,人們在家務勞動上花費的時間較少,女性也就有更多機會學習、工作以及娛樂。口服避孕藥的發明也讓女性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掌握了生育的決策權。
城市化、互聯網發展也是新女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城市給女性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更便利的生活條件和更高的安全感;互聯網給女性提供了更多發展可能性,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中女性比例早在2015年就已過半。此外,城市和互聯網都是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人群互相交集與思想碰撞的地帶,也是女性相互連接,形成同盟,交流溝通的難得環境。
新女性的形成,當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正因為有一代代女性的覺醒和抗爭,才有如今的局面。不過,不要忘記,仍然有女性活在陰暗處,承受著委屈、不公和痛苦,她們不是不努力。東京大學教授上野千鶴子在2019年的入學祝詞中這樣說道:“你們‘努力就能成功’的事實正是這個社會大環境在你們背后推動著你們,鼓動著你們,幫助著你們,才讓你們最終能取得這樣的成果。”
所以,上野千鶴子說:“請不要只為了一己輸贏而努力。”
“我們在有生之年都不會看到性別平等的一天,我們的下一代也不太可能見到。”
這句悲觀沉重的預言,出自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報告估計,在衛生、教育、職場與政治領域,徹底消除性別差距所需的時間縮短為99.5年,超過了大多數人一生的時間。盡管當代女權運動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但在實際意義上的平權還遠未到來。社會還存在很多重大女性問題,女性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女性仍遭受性騷擾和性侵犯的威脅,女性仍面臨就業和職場歧視。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鄧恩夫婦在《天空的另一半》中指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過去5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整個20世紀死于所有戰爭的男性還要多。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中國每年有15.7萬婦女自殺,其中六成是因家庭暴力。
女性在就業和職場上也遭遇歧視。在中國,即使有一系列法律法規保障婦女就業權利,但具體可行的實施機制仍不完善。未婚未育女性在求職上依然深受困擾,而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已婚已育女性也面臨新一輪的就業歧視。女性很難與同等能力的男性公平競爭,即使有優秀女性脫穎而出,但往往也面臨著職業上升的天花板。在中國企業,女性高層依然是少數。
性別歧視還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它潛藏在生活的每個細節里,對女性進行各種限制。2019年韓國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講述了韓國普通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偏見、歧視和騷擾,點點滴滴讓人心驚,引起了中國女性的強烈共鳴。諷刺的是,影片在改編原著時已極盡溫和,仍然遭到了韓國男性的抵制。男尊女卑的觀念在當代社會里依然根深蒂固。
當代女性所面臨的挑戰變得更加復雜了。她們既要奮斗于事業,也承擔了更多家庭的責任,還要克服生理上、情感上的種種局限,女性經常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現實的困境對女性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能力要求。
身為女性,該何去何從?
2018年,BBC為紀念婦女獲得選舉權100周年推出了迷你獨白劇《她說:女性人生瞬間》。劇中女性獨白的靈感,來自于真實的歷史,展現了無數女性在黑人民權運動、職場性侵、婚內強奸、性解放潮流、司法錯誤判決、種族歧視等重大事件中作出的努力,她們冒著極大風險,公開發表意見、挑戰現狀或作出反抗,是她們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和婦女的解放。
在中國,同樣有著為女性命運奔走甚至犧牲的先驅。她們的名字是:宋慶齡、何香凝、秋瑾、向警予、楊開慧、趙一曼、劉胡蘭、鄧穎超、江竹筠……以及更多在歷史長河中未曾留下姓名卻實際推動著歷史前進的女性。今天,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種種權利,來自前人的拼命爭取,我們所處的時代雖不完美,但已經是最好的時代。身為女性,我們要做的大概是向前一步,讓自己變得更好,在未來將一個更好的世界交到下一代手中吧。
女性如何“向前一步”?有很多途徑:
要多讀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后來在極艱難的情況下獲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她說:“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讀書是一個人獲得再教育機會的最好方式,可以獲取知識和技能,提高思考、觀察和判斷能力,從而在社會立足。
要多奮斗。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自己奮斗得來的更可靠。女性一定要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工作,盡管會更辛苦,但工作帶來的收入和價值感,是實實在在的。在職場上,女性也要更積極主動,克服心理障礙,學習更強勢地去爭取機會,打破上升的天花板。
要多平衡。女性天生要面對更多生理上、性別上的束縛,加上事業和家庭想要兩全,所以就更需要發揮平衡的能力。女性宜選擇與自己三觀一致的配偶,更好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系。女性還可以通過時間管理、勞務購買等方式,更合理地分配精力,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
要多承擔。只有承擔更多的人,能力更強的人,才可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無論是在個人、家庭、兩性關系上,還是在職場、社會,女性要學會主動去思考和行動,才有可能參與甚至主導重要事件的走向。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適當參與社會活動,哪怕只是關注或者發聲,也有可能推動社會的改變。
最后,引用16世紀羅馬天主教圣徒弗朗西斯·德賽爾的一句話,與各位女性共勉:“你會失敗的——而且不止一次。但要有耐心。”
是的,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更有耐心。如果真的需要前行99.5年,或許我們這一生都無法看到男女真正平權時代的到來。我們無法知道那個時代的女性有多么幸福,但是,我們至少努力過,這種努力讓我們自己更加幸福,也讓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