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大的煩惱是,好友賣貨了。這顯然是個老問題,誰還沒有幾個賣貨的朋友?朋友圈屏蔽,假裝沒看見,謊稱不需要……應對招式太多了,拒絕幾次,對方多半就打退堂鼓了。
可我這位朋友偏不,她中毒太深。當我從200多人的購物大群退出時,她怒了。在寢室群里質問大家:為什么都退群了,這么不支持我的事業,太寒心了!你們連動動手指的時間都沒有嗎?
我們立刻開了小窗訴苦:都有固定的購買習慣,已經不是“價格便宜就買買買”的年紀了。事業?明明是個副業嘛……這不是情感綁架嗎?一個姑娘悠然說,我退群一次她拉回來一次,已經被綁架兩次了。
如果沒有“賣貨”這一面,她真是我最好的朋友。強勢,能干,熱心。跟她出去旅行,你基本不用操心,去海邊她會在行李箱里塞一口鍋,從漁民手里買點海鮮,手藝相當了得。去她所在的那個城市也好,路過也好,她總是呼朋喚友到她家,同窗齊聚大快朵頤。我一直以為我們是大學同住一室,畢業后也能同住一室的,一輩子的朋友。
賣貨之后,畫風完全變了。退群事件之后,我還會不斷收到她的私信,話題永遠是賣貨。偶爾,隨便買一件支持一下,以為可以消停兩天,后來發現,只會更不消停。
我想,如果我們不切斷“賣貨”這個局部,以后是沒法交往了。
后來想想,說到底,我們都是在跟一個人的局部在交往。之前給她打90分,是看到好的那一部分。現在給她60分,是你不喜歡的那部分占了上風。
曾經想,女人之間之所以關系那么好,就是有那么多東西需要分享。20歲分享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30歲分享關于美、關于孩子的一切。漸漸地,生活將我們打磨成不同的樣子,就像當年同一筐葡萄,如今被釀成了不同風味的葡萄酒。我們不可能再因為喜歡一個人就喜歡她的一切了。
打開你的通訊錄,是不是發現你有不同種類的朋友:跟A只聊衣服,最好別一起看電影,你們永遠看不到一起;B是健身路上的好伙伴,千萬別對她的專業領域指手畫腳,所謂隔行如隔山;C就是媽媽黨,聊聊孩子還不錯,但別扯什么最近讀了什么書……你可能還建立了自己的智囊團,真正重要的心頭大患,閨蜜是解決不了的,求助智囊團才是硬道理。
我們自己當然也是別人的局部。那些朋友經常向你求助的內容,就是他們更愿意與你交往的局部。你的局部分支越多,與朋友的聯結就越多,你的人際也就越多元越和諧。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總是讓你覺得有趣,因為他們總有漂亮的局部;有的人卻乏善可陳,你恨不得立刻清理了他;還有的人就算毛病一大堆,你依然樂于交往,因為他的局部太豐富了!
賣貨的朋友沒有錯,她大概只是用力過猛。或許她可以多在朋友圈展現自己篩選優質生活的能力,一棵漂亮的圣誕樹,一款漂亮的蛋糕,一對Tiffany咖啡杯……當你構筑的美好生活,畫卷一樣展現在朋友們面前,他們會愿意埋單,心甘情愿。
反思到此,我們也應該盡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有趣的、多向度的人。當你這一面讓人失望的時候,另一面還能拉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