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浩義
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役的收官之年。2020年后,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是相對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解決之后,因病、因災返貧的現象仍會發生,相對貧困的問題將長期存在。慈善的宗旨是扶貧濟困,當絕對貧困消除后,后扶貧時代慈善工作如何開展?這是新時代慈善事業的重大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四月份來陜考察講話指出:“脫貧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后扶貧時代慈善工作應緊密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踐行《慈善法》,在鞏固脫貧成果,改善民生和參與社會治理方面探索新的機制,打造新的業態,開辟新的領域,尋找新的路徑,開發新的動能,推動慈善工作升級轉型。
黨中央提出:要建立社會力量扶貧的長效機制。這就要求慈善組織改變以往“一袋米、一桶油”單純物質救助解決溫飽問題的扶貧模式,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廣泛聯系社會各界的優勢,建立起動員社會力量扶貧的長效機制。
建立教育扶貧長效機制,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文化教育落后是致貧的根本原因,貧困家庭家中有一個大學生可以改變這個家庭的命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慈善助學作為慈善扶貧的基礎項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以陜西省為例,省、市、縣慈善會每年募集善款數億元,資助數萬名貧困學子完成了高中、大學學業。這些孩子大學畢業后,無論是就業,還是自主創業,都有效地幫助家庭擺脫貧困。但在脫貧攻堅階段,慈善助學因政府對貧困家庭建檔立卡,救助對象精準。進入后扶貧時代后,貧困戶均已脫貧摘帽,救助誰?幫助相對貧困家庭子女上大學則需要鑒別。這就要求慈善組織要根據黨和政府在后扶貧時代扶貧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具體的救助標準和要求,確定救助對象,采取設立慈善助學基金、建立助學項目等方式,動員愛心企業募集相對固定的慈善資源,使慈善助學有計劃、有項目、有對象、有標準、有監督、有評估地精準施救,建立持久穩固的長效教育扶貧機制,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建立健康扶貧長效機制,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居民罹患大病是家庭致貧返貧的重要因素。當然國家建立了醫療健康保障體系,但大病患者醫療費用的自付部分對于任何一個城鄉的普通家庭都是沉重的負擔。陜西省慈善協會經過幾年的摸索,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了醫療機構、藥品器械企業、醫護志愿者三大健康扶貧聯盟,組織二甲級以上醫院參與,發動一批藥品、醫療器械企業捐贈,動員一批醫療志愿者到農村、社區義診,設立了一批重大病種救助項目。除中華慈善總會的藥品援助項目外,每年募集善款和藥品器械數億元,救助貧困大病患者數萬例,使健康扶貧有相對穩定的機構、資金、團隊和項目,建立了健康扶貧的長效機制,這個模式很有借鑒意義。
建立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幫助農民開發致富項目。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是幫助脫貧人口開發致富項目,有穩固的產業收入。后扶貧時代慈善組織應進一步動員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聯系科技部門為剛剛脫貧或處在貧困邊緣的家庭提供產業項目幫扶資金,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在種植、養殖、加工業方面開發生產項目。陜西省慈善協會對定向幫扶的丹鳳縣五官鎮陽陰村的67個貧困戶每戶資助5000元交納香菇合作社的入股股金,并開展種植香菇技術專業培訓,經過兩年時間,67個貧困戶人均收入一萬余元,全部脫貧摘帽,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因此,后扶貧時代慈善組織要配合當地政府對相對貧困的家庭在產業扶持方面給予關注,動員一批愛心企業設立相對穩定的產業扶貧基金,聯系涉農科技部門因地制宜舉辦科技培訓班,定向提高相對貧困家庭勞動力科技素質,使相對貧困的地方有一個支柱性的主導產業,相對貧困家庭每戶有一個產業項目,每戶有一個懂技術的勞動者,從而建立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使相對貧困人口有穩定的收入。
建立消費扶貧長效機制,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消費扶貧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途徑。只有將農民的農產品銷售出去,農民才能增產增收。近年來,全國各地都發生過因為滯銷,農民的蔬菜、水果爛在地里、掛在樹上的情況。在消費扶貧方面,慈善組織雖不是電商企業,也不是團購單位,但可發揮慈善平臺的作用,做需求端與供給側的橋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原則,廣泛聯系電商平臺、愛心企業及大型消費團購單位組建消費扶貧聯盟,開展線下、網上消費扶貧公益活動。今年5月30日,陜西省慈善協會聯合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等部門及商洛市人民政府為商洛市8個縣區舉辦了一場《我為秦嶺來拼單》網絡直播帶貨消費扶貧公益活動,以“流量網紅+知名主播+市縣長”加持直播帶貨的方式,在淘寶、抖音、快手平臺推介16款特色扶貧商品。這一公益活動有40萬名網友關注,5小時直播帶動銷售收入74萬元。此次公益活動因初次嘗試雖銷售量不大,但作為慈善組織參與消費扶貧不失為一次有益的探索。
互聯網、區塊鏈以鏈接一切的優勢將貧困需求與社會愛心互聯互通,開辟了網上小額大眾慈善募集的新渠道,改變了傳統慈善線下動員捐贈的募集模式。后脫貧時代,慈善組織要建立互聯網思維,學會用互聯網做慈善,通過互聯網廣泛連接社會愛心與貧困需求,進行“大眾”“小額”網上捐贈,打造數字慈善新業態。
陜西省慈善協會經過五年的探索,在數字慈善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6年以來,省會先后入駐騰訊公益、支付寶公益等多個網絡平臺,策劃公眾樂于參與的眾籌項目。尤其是在每年騰訊“99公益日”活動中,省會頂層設計,落實企業配捐資金、發布網絡眾籌倡議書,深入市、縣巡回宣講培訓,聯合全省慈善組織共同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在今年“99公益日”活動中,省會平臺推介項目549個,267萬網民愛心捐贈,三天網上籌款2.09621億元,今年1-8月網上籌款2.8212億元。五年來,省會聯合市、縣在網上推介籌款項目3803個,1667萬人次參與捐贈,網絡籌款5.545億元。目前,陜西省慈善協會網上眾籌已建立了常態化機制,形成了數字慈善新業態。2019年平均每天網上籌款48.04萬元;2020年1-8月份平均每天網上籌款110.6萬元,榮獲中、省網信辦“最具影響力慈善組織獎”。
《慈善法》頒布實施后,慈善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過去單純的物質救助向社會救助與社會治理相結合轉變。慈善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很多,領域很廣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是創建慈善社(區)村。因為社(區)村是社會最基層的組織,是居民生活的家園,如果在每個社區、行政村都建立慈善組織,傳播慈善文化,實施慈善項目,開展慈善活動,以慈善的路徑和方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正能量,既推動了精神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也將慈善的根系延伸到了社會最基層的組織,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筆者認為,慈善社(區)村的創建,要以建設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為宗旨,以傳播慈善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實施關愛兒童、老人慈善項目為重點,其創建內容應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積極推進慈善組織向基層延伸,設立社(區)村慈善工作站;二是以鄉情為紐帶,線下網上募集社(區)村慈善基金扶貧濟困;三是創辦慈善老年學校或留守兒童之家實施關愛“一老一少”慈善項目;四是建立居民慈善公約,推進社(區)村精神文明建設;五是組建社(區)村慈善志愿者服務隊,在社(區)村內開展慈善義工服務。從而打造一個居民參與、社會幫扶、文明自治、互幫互助的新時代幸福家園。
陜西省慈善社(區)村創建活動從2016年開始,初期的組織形態為“農村慈善互助會”。互助會由村民自愿參加,在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主要開展慈善互助活動,每個互助會都有慈善公約,有互助金。互助金由村民和愛心企業及熱愛家鄉的在外工作人員捐贈,用于本村貧困戶的幫扶和急難救助。從2018年開始,“農村慈善互助會”升級為“創建慈善社(區)村項目”。省會建設了覆蓋全省的慈善社(區)村網絡平臺,市、縣慈善會動員具備條件的社(區)村以公眾微信平臺為入口,通過互聯網線上認領創建。目前,首批創建的356個慈善社(區)村已投入運行,線下、網上募籌社村慈善基金近3000余萬元。這一創建活動將慈善的根扎到了社會最基層的組織,改變了以往農村、社區單純依靠政府救助和外界捐贈的扶貧模式,激發了民眾互助的活力,是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路徑,是倡導互愛互助,助力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是“互聯網+慈善”的創新之舉。
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慈善史,無論是道家的慈愛觀,儒家的仁愛思想,還是當代的利他主義價值觀和平等、友善、互助的現代慈善理念,崇德向善、立德育人是古今慈善文化的基石。慈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因此,在后脫貧時代慈善組織應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開辟慈善文化傳播新路徑,探索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形態與活動方式。陜西實施八大工程開辟慈善文化傳播新路徑:
一是中小學慈善教育工程:省會聯合省教育廳在中小學校實施慈善文化教育工程。這一工程歷經9年,從10校試點到千校推廣,目前已實現了全省覆蓋,有80%的中小學校近400萬學生每月上一節慈善課,每月舉辦一次慈善主題班會,每月寫一篇善行作文;學校每年組織慈善征文、“日行一善”演講競賽和慈善文藝活動。各級教育部門將慈善教育納入德育考核,學校將慈善讀本列入校本教材進入德育教學計劃。這一教育活動以立德育人為宗旨,以“善行伴我成長”為主題,以課堂教學為抓手,以“日行一善”為載體,用“愛”塑造學生的心靈,用“善”培養學生的行為。綜合運用教育教學、實踐養成、文化熏陶等方式樹德育人,成為中小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大實踐。被譽為慈善的種子項目、基因工程,榮獲民政部“中華慈善項目獎”。
二是陽光行動——慈善文化進大學:省會聯合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實施“陽光行動——慈善文化進大學”項目。在高校舉辦慈善文化大講堂、慈善論壇、慈善沙龍,開展慈善書畫、攝影、項目創意大賽等。并每年組織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隊利用暑假深入貧困山區支教扶貧,有效地實施了產業、教育、健康、文化扶貧領域的慈善項目,開展了科技、環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項志愿服務活動,此項目榮獲省政府“慈善項目獎”。
三是慈善文化傳播工程:省會成立了慈善書畫研究會。以書法、繪畫、攝影、詩文、閱讀、朗誦等多種形式傳播慈善文化。組織書畫家每年舉辦書畫大賽及捐贈活動,累計捐贈書畫作品數千幅,作品義賣及書畫家慈善捐贈2100萬元;與省攝影家協會、詩詞學會聯合開展慈善攝影、詩文創作大賽和朗誦活動,每年征集慈善攝影、詩文作品數千件展出和朗誦;在社會實施共享圖書“愛為讀”項目,建設公益性共享閱讀平臺,助推全民閱讀開展。
四是慈善文藝表演工程:省會成立慈善文藝總團,下設編創、音樂、舞蹈、戲曲、朗誦五個分團,常年深入市縣巡回演出;組織文藝志愿者團隊進社區、到農村演唱愛心歌曲,并每年組織慈善文藝匯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傳播慈善文化。
五是慈善文化養老工程:省會面向社區老百姓開辦慈善老年大學。首批開辦的163所學校開設了時政、國學、音樂、繪畫、書法、養生、健身等課程,統一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組織專業人士授課,學員免費入學。協會為每所學校資助5-12萬元,用于購買教學設備、活動器材和師資費用。慈善老年大學以社區建設為內涵,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平臺,是草根慈善的創新,是慈善參與社會治理的探索。
六是慈善文化理論研究。省會與西北大學聯合組建了“慈善研究院”。九年來,研究院秉承“會校合作,學用結合,創新研究,開放服務”的方針,建設了“慈善文化研究文庫”;舉辦了近百期“慈善文化大講堂”;出版了30部研究專著;發表了數百篇慈善研討論文;每年開設十個科研項目對慈善公益重大課題進行研究。研究院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為省慈善協會的智庫、人才培訓基地、理論研究高地,支撐了陜西慈善創新發展。
七是舉辦慈善高峰論壇。省會每年舉辦國內或國際慈善高峰論壇,為慈善實務尋求理論指導。2017年 “一帶一路國際慈善高峰論壇”邀請了絲路沿線300多名國內外慈善公益機構的專家學者、實務精英參加,主論壇商討重大課題,分論壇薈萃發展成果,高端對話互動交流轉型探索。國內外30多家媒體盛贊論壇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慈善公益的活力。2019年又與中華慈善總會聯合舉辦了中華慈善論壇,為新時代慈善公益創新提供理論支撐。
八是開展“中華慈善日”主題活動。《慈善法》頒布實施后,每年9月5日舉辦 “陜西省中華慈善日主題活動”,以助力脫貧攻堅為主題,表彰先進,推介項目,開展慈善募集。活動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設有數十個活動點,學者講解《慈善法》,大夫為群眾慈善義診,著名書畫家現場揮毫。近千名群眾參加,與會者排列長隊慈善捐贈。2017年這一活動被中央電視臺攝錄在全國直播。與此同時,每年9月5日舉辦“助力脫貧,慈善之光”電視晚會,表彰“三秦善星”,推介扶貧項目,數百家愛心企業舉牌展示捐贈款物累計達到19.5億元。
傳統慈善是少數企業、人士愛心捐贈的精英慈善。如何煥發全社會的慈善熱情與活力,推動大眾慈善發展?宣傳是發動機,是動力源。因為只有宣傳慈行善舉,推介慈善項目,樹立慈善典型,弘揚慈善精神,才能培育大眾的慈善意識,形成濃厚的慈善氛圍,尤其在全球信息化的自媒體時代,慈善更需要廣泛的傳播力。因此,后脫貧時代慈善組織應將慈善宣傳作為整個慈善事業的奠基工程、“牛鼻子”來抓。陜西省慈善協會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頂層設計大宣傳格局:省會頂層設計,做出了募集宣傳、項目宣傳、網絡宣傳、全員宣傳的安排部署,對會員單位的慈善宣傳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倡導全省慈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實施“四個一”慈善傳播工程:每人每天點擊一次慈善網站、發布一條慈善信息、轉發一條慈善微信、發展一個慈善粉絲。
建立聯動宣傳機制:省會設立宣傳部、網絡信息部,市、縣設宣信部,鄉鎮設慈善信息員;省會官網升級改版,市、縣新建網站,逐級建立慈善工作微信群;對會員單位慈善宣傳量化標準、積分考核,每年評選表彰先進單位、個人和突出貢獻媒體;每年舉辦宣傳信息員培訓班,評選優秀稿件予以表彰獎勵。
構建融媒體宣傳矩陣:省會每年投入資金與主流媒體、新媒體合作宣傳慈善公益:在省廣播電視臺開辦《慈善扶貧在行動》電視欄目;在“秦嶺云”開辦慈善頻道;在《慈善公益報》開辦“陜西之窗”;在省政協《各界導報》開辦慈善周刊(專版);在華商報開辦《慈善公益》欄目;運用抖音、快手微專題、微訪談宣傳慈善公益。
抓工程、打戰役:陜西慈善宣傳抓重點報道工程,實施重大宣傳戰役。近年來,每年集中開展了“愛心企業”“三秦善星”“9·5募集”“9·9眾籌”“慈善扶貧”“品牌項目”“亮點工作”七大宣傳戰役。每個戰役組織自辦媒體與合作媒體深度采訪,在主要媒體集中報道,刊發系列報道或長篇通訊。
后脫貧時代,慈善組織要根據新時代黨和政府賦予慈善組織的新使命和慈善工作的新變化升級轉型,創建學習型、創新型、專業型、公信型的新型慈善組織。
學習型。慈善組織要堅持黨建、政治引領,系統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慈善法規,學習慈善社工專業知識,堅持“四個自信”“兩個維護”,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把慈善作為黨和政府社會工作的一部分,緊密配合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合力建設新型慈善組織。
創新型。在后扶貧時代慈善組織要積極探索新時代慈善的路徑與方式,在宣傳、募集、項目、志愿服務、慈善實業等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在鞏固脫貧成果上尋找課題開發項目;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開辟領域;在大眾慈善方面尋找路徑,在網絡慈善領域有所作為,在項目管理方面有所創新,在志愿服務的內容與方式上不斷探索。
知識型。目前慈善組織多是從各級黨政機關退下來的領導干部,慈善隊伍急需一批具有專業知識的年輕人增加新鮮血液。要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建設一支專業化、知識化的慈善專業工作隊伍。同時,慈善工作仍需要一批清正廉潔、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掌舵領航,老同志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的工作經驗、地緣、人脈資源對慈善工作也是寶貴的財富。在知識不斷更新的今天,無論是老同志、年輕人都要學習“充電”,學習新知識,掌握新事物,研究新問題,有慈善的一技之長。
公信型。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是慈善組織在慈善活動過程中獲取的社會公眾認同、信任度。公信力是慈善組織的生命力和立身之本。一個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主要取決于四個方面:一是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管理是否規范,是否依法依規辦事;二是慈善組織的工作狀態,是否熱情負責、是否銳意進取;三是信息公開程度,慈善款物募集、使用信息是否公開透明,慈善款物使用是否公平公正;四是慈善組織是否廉潔自律。近年來,在公益慈善領域有關公信力的負面報道和失信記錄頻繁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自律意識,優化組織的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工作程序,完善慈善組織的內部監督和自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