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樹,挺拔堅毅,巍然屹立,有一股“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的浩然正氣。兩位作家從各自獨特的視角,不僅寫出了兩棵松樹各自的特色,還融入了他們的思考,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和藝術的熏陶。
選文一
黃山松(節選) 豐子愷
黃山的松樹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數是長在石山上的。我的黃山詩中有一句:“蒼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詩中的話;散文地說,該是石罅生,或石縫生。石頭如果是囫圇的,上面總長不出松樹來;一定有一條縫,松樹才能扎根在石縫里。石縫里有沒有養料呢?我覺得很奇怪。生物學家一定有科學的解說,我卻只有臆測:《本草綱目》里有一種藥叫做“石髓”。李時珍說:“《列仙傳》言邛疏煮石髓。”(古代小說《列仙傳》中,寫了一位練氣的人名叫邛疏,聽說黃山的石頭含有精華,他便服用石髓養生)可知石頭也有養分。黃山的松樹也許是吃石髓而長大起來的吧?長得那么蒼翠,那么堅勁,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議啊!更有不可思議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樹,由于石頭崩裂,松根一大半長在空中,像須蔓一般搖曳著。而這株松樹照樣長得郁郁蒼蒼,娉娉婷婷。這樣看來,黃山的松樹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氣,呼吸雨露和陽光,也會長大的。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生物啊!
品讀
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的典范。詩人游黃山,觀察到了“蒼松石上生”的現象,還深入思考了“石罅生”的原因;再結合平時閱讀的《本草綱目》,試圖對這種現象給以一個科學的解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再用一個特寫鏡頭,描繪了一株“松根一大半長在空中”的奇景,又結合古代小說來思考黃山的松樹長大的原因。這樣就把游覽,賞玩,學習,思索……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是一次愉快的旅游,又是一次深入的學習,帶給了讀者形象的享受和理性的啟發。
選文二
泰山的松樹 李健吾
過了云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南天門應該近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狀也有,什么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要把巉巖的山石裝扮起來。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絕壁的隙縫中,身子扭得像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么樣,它們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天然的主人,誰少了誰,都像不應該似的。
品讀
這一段先描寫了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野花野草作為鋪墊,“但是”筆鋒一轉,用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描寫了“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松樹。它們扎根懸崖,奮力向上;它們熱情好客,友好善良;它們心靈平和,大度灑脫……尤其它們和諧相處,同心協力,以主人的姿態成就了“五岳之首”的泰山。這樣,泰山的松樹不僅展現了獨特的美,而且給我們以心靈的感悟,泰山也就有了獨領風騷的神韻。
(本版由王昌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