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梅 陳宏
教學目標:
1.尋章摘句,誦讀《論語》中關于為學、為政、為人等方面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的思想魅力,分門別類去認知孔子的主要思想。
教學方法:以讀代講,憑讀釋疑,借讀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孔子作為萬代宗師,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年,儒家文化至今仍是亞洲的主流文化,每年都有許多人來到曲阜“朝圣”。今天的我們雖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讓我們以別樣的方式虔誠朝圣,念一部儒家經典《論語》,念一部能“治天下”的《論語》,讓我們“相對師生語,學堂聞念經”吧。
二、以讀代講
閱讀經典,汲取精華。本節課前,學生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整理了自己積累的《論語》經典語句,向其他同學推薦了比較喜歡的一些名句并做簡要說明(自習課采取師生互動、討論評點、強化背誦等形式。教師隨時進行講解、點評,并與學生一起背誦。)
教師根據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情況,借助多媒體展示學案部分內容——《論語》經典語句50句,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后齊讀: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
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4.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1.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1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論語·衛靈公》)
1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4.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
1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16.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1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論語·衛靈公》)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19.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20.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2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
2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27.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2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3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31.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3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33.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3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36.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3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論語·衛靈公》)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46.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47.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48.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4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5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三、憑讀釋疑
針對有理解困難的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教師適當點撥,帶領學生推敲字詞句章疑點,讀中釋疑。
預設:第14、33、48等句可能存在共性疑問,可擇機進行具體解說。
如第14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解詞: 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釋義:(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四、借讀感悟
以第48句為例,指導、強化學生的閱讀語氣,進行角色互換,減緩朗讀速度,通過“入心入境”的誦讀,把握情感,理解句意。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整合句意,分類概括。
1.學生討論《論語》中這50句經典語句具體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內容,進行歸類。
預設:學生們可能會概括出關于如何做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學習、教育、治國安邦等多個方面。
明確:教師進一步整合學生觀點,將這50句經典概括為為學、為政、為人三方面,其中1~10句歸入“為學篇”,11~20句可以歸入“為政篇”,21~50句可以歸入“為人篇”。
2.討論《論語》中這50句三大類經典語句體現了孔子哪些核心觀點?
預設:
關于為學:《論語》以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形成君子人格為主,包括對弟子在修身、治學等多方面的教育,教育弟子做人要正直坦蕩,要重視“仁德”,要重視各方面的修養。這些經典語句,涉及學習的態度、方法、內容,也涉及教育的指導思想、方法、內容、培養目標等,充滿了對教與學的諄諄教導,充滿無限仁愛思想。
關于為政:孔子的觀點是安邦治國應以“仁”為根本,治國要遵守“人倫綱常”,治國者要選才、富國、育人,要講信用,愛惜百姓,治政者要忠誠勤勉,要言行一致,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要嚴于律己,等等。
關于為人: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簡單的表述是“愛人”,即對人尊重,要有同情心,人們要受“仁”的影響,要受“禮” 的約束;而且也要求每個人注重自我修養,使“仁”成為每個人的潛在意識 ,使“禮”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人人都努力成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達到大同世界的標準要求。
明確:板書“為政”“為學”“為人”,形成三環圖,核心是“仁”。
3.學生將自己背誦的經典語句“尋門”歸類,學生可以進一步補充經典語句。
五、練習總結
學生齊聲誦讀《論語》中50句經典語句,并自行選擇10句進行默寫。
師:孔子提倡以天、地、君、親、師來規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以仁、義、禮、智、信來規范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主義色彩,成為兩千多年來從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國、治學的座右銘。我們讀《論語》就是在“‘念經”,讀《論語》就是在“朝圣”。
圣人孔子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同時他的諸多弟子也同樣值得我們去分析,去為他們畫像,請同學們在課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繪制孔門師生圖譜。下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孔門十哲”,感受《論語》中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課后反思:
這是一節有意創設了“情境”的經典誦讀課,這是一節“朝圣”課,是一節“‘念經”課。本節課從開篇導語的設計,到教學過程中對50個經典語句的齊聲誦讀,到經典語句的分類歸納,再到整節課的結束語,從內容到形式,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莊重、嚴肅又神圣的朝圣氣氛。
關于課前導語。這節課一開始就引入“朝圣”字樣,將學生帶入情境,懂得“身心”的皈依,《論語》就在面前,猶如圣人立在我們面前,在這樣的“朝圣”情境創設之下,學生自然會倍感神圣,以一顆虔誠的心投入到課堂中來;同時導語中“‘念經”一詞的出現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誦讀法,以讀代講,憑讀釋疑,借讀感悟。
關于朗讀。選擇代表性語句,指導、強化學生吟誦時的角色意識,選擇適當的語氣、語速,通過“入心入境”的誦讀,于搖頭晃腦中沉醉,似乎已經進入了孔子的課堂,跟圣人一起學習,不斷參悟,慢慢懂得“仁”與“禮”。于“借讀感悟”中整合經典語句并深入分析,促使學生進行多方位聯想,自覺尋找盡可能多的問題答案和解題路徑,探討孔子的核心思想,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及思辨意識。
在結束語的設計上,努力呼應課堂導語,努力在課堂的最后也能不失朝圣感。我用《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再次強化孔子的思想,即以天、地、君、親、師來規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以仁、義、禮、智、信來規范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突出圣人的人格魅力與思想魅力,再一次強化朝圣的理念。
教學評價:
“朝圣”之心,最為難得,這是國學經典學習中要大力弘揚的心態。牛紅梅老師這堂《論語》課,是她的《論語》整本書閱讀系列的第二課,在引導學生走進《論語》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她抓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敬——以“朝圣”之心、“念經”之誠學習國學經典。國學經典距今遙遠,青年學子如何跨越文言與白話的鴻溝,如何趟過時代變遷的巨大差異,如何在追名逐利的環境里,有動力去理解圣人倡導的仁愛中和——這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的引領,教師有朝圣之心,則學生易生敬仰之志,教師無朝圣之心,則學生以普通文字對待,何來探索之動力?有敬意則易生信,無敬意則漫浪松散,難以深入。“朝圣”二字,成為這堂課成功的起點和關竅所在,以敬為內核,從導語到誦讀,從整理歸納經典語句到結束語,始終圍繞“朝圣”展開,形散神聚,營造一種濃厚的充滿敬意的讀書氛圍,這樣的教學設計理念,值得所有講授國學經典的人重視。
“朝圣”之心,需要得到誦讀的鼎力支持,這是國學經典學習的要義之所在。面對50段名言警句,牛老師按部就班,沒有急切地宣講理論,而是帶領學生于課前對文句進行系統的誦讀與整理,于課上或齊聲誦讀,或低聲慢詠,或帶著問題讀,或純粹地沉浸于讀書之中,給學生一個時間像念經一樣只是讀書,之后再一邊讀一邊歸納與提煉,這樣的課堂設置,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圣師之教,垂范至今。牛老師這堂《論語》課始終圍繞“朝圣”這個核心而展開,學習孔夫子為學、為政、為人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首尾呼應,一氣貫通,巧妙地用以讀代講,憑讀釋疑,借讀感悟等方法步步為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種凈化心靈的氛圍里感受國學經典的偉大與深邃,不失為一堂致敬傳統的創新之課。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師發展學院“十三五”教育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學經典進校園”(HJZ135-002)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