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風
我曾經在松坊村住過好些日子。這是南方高山地帶的一個小山村。【概括介紹松坊村,給讀者初步的印象,幫助讀者入境。】
四面是山,是樹林,是巖石。有兩條山澗從東、西兩面的山壟里流出來,在村前匯合起來,又向南流去。這便是松坊溪。
這是一條多么好的溪澗!溪上有一座石橋。溪中有好多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飲水,有的像兩只獅子睡在岸邊,有的像幾只熊正準備走上岸去。【“多么”是人們常用來表達喜愛之情的詞語。排比句式的連續比喻,讓我們讀起來,感覺到作者看到的每一塊石頭都是好看的,而且是“多么”好看。在這里,作者用詞非常準確:在飲水,說明石頭是在溪中的;睡在岸邊,說明石頭在岸邊,準備走上岸來;正準備走上岸去,說明石頭在水里接近溪岸的地方。而且,一個飲水,一個睡,一個準備走,描繪出石頭的形態,讓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
溪底有好多鵝卵石。那鵝卵石多么好看,有瑪瑙紅的,有松青的,有帶著白色條紋、彩色斑點的,還有像藍寶石般發亮的。【作者用了讓人產生美感的寫色彩的詞語,畫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溪中景物圖。】
溪水多么清!【還是用了“多么”。讀到這里,我們發現作者在運用重復的方式、重復的詞語,表達對這里每一類景物的喜愛之情。】溪中照著藍天的影子,又照著橋的影子;照著藍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著山上松樹林的影子。【照著、又照著;照著、又照著。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用近似對仗的方式,寫出了重復的對應。】秋天里,藍色的雛菊在岸邊開放,溪中的流水照亮它們的影子。
我每天都要經過溪上的石橋,聽見橋下的溪水聲,唱得真快樂。【巧妙的“唱”,其實是對前面語言形式的一個總結——小溪就是在唱歌,在歡快地有節奏地唱歌——作者的語言本身,就在表達這唱的旋律。】日光照在溪中。我常常覺得這是一條發亮的、彩色的溪。【發亮的、彩色的小溪,是對前面秋天小溪景色的“點”的總結。】
(一)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來了。山上的松樹林,還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還是碧綠的。天是藍的。立冬節以來,一直出好太陽。日光是金色的。【兩個“還是”,寫出了松坊溪景色變化的過程。】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來了。松坊溪岸邊一叢一叢的蒲公英,帶著白茸毛的種子,在風中飛飛揚揚地飄著。蒲公英是在向秋天告別嗎?那一叢一叢的雛菊還在開著藍色的花,而山上的楓樹,那花般的紅葉,那火焰般在燃燒的紅葉,忽地全都飄落了。【到這里,作者已經兩次寫“一天比一天走近來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寫出了時間的推移。段首的句子完全一樣,而后面景物卻在發生著變化,這樣就一點一點把我們帶進了松坊溪的冬天。】
看呵,在高大的楓樹上,在楓樹的赤裸的高枝間,掛著好多帶刺的褐色果實。在楓樹和楓樹的中間,還有幾棵高大的樹,在赤裸的高枝間,掛著那么多的橙色果實,那么多小紅燈般的果實,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為什么不用“多么”而改為“那么”?因為這里在寫數量啊!】
我忽地想到,這是楓樹、野柿樹攜帶滿枝的果實,在迎接寒冬的到來。
(二)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扣題,引出下文。】
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茸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用排比方式表達出來的比喻句,表達作者快樂的情緒。】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蓋著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飲水;好像有兩只白色的獅子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幾只白色的熊,正準備從溪中冒雪走上溪岸。【季節在變化,而松坊溪中的景物還是那些景物,景物的姿態還是那樣的姿態。但是,景物的外形特征變化了——有了雪白的顏色。】松坊溪的石橋上覆蓋著白雪了,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來的橋,搭在松坊溪上了。【運用比喻形象生動。】
(三)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頂上,稻草垛和籬笆上,拖拉機站的木棚上,都披著白雪。山上的松樹林和竹林子,都披著白雪。那高高的楓樹和野柿樹的樹干、樹枝上,都披著白雪。【都披著、都披著、都披著,冬天,下雪了,也是快樂的。但是,這節奏顯得緩慢了一些,為什么呢?】
遠山披著白雪。石橋披著白雪。溪石披著白雪。【這里為什么不用逗號?用逗號,是排比;用句號就不再是排比了。那么,為什么作者這里不用排比呢?排比是在介紹作者頭腦中連續的景象或者特點。而用了句號,則表示作者在靜靜地、細細地看。】從石橋上走過時,我停住了。我聽見橋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著。我看見溪中映照著遠山的雪影,映照著石橋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見溪水中有一個發亮的白雪世界。【這是對冬天松坊溪景物特點的概括。】
當我要從橋上走開時,我看見橋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間,有一群彩色的溪魚,接著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魚,穿過橋洞,正在游來游去。忽地,我看見那成群的彩色溪魚一下子都散開了,向溪石的洞隙間游去,都看不見了。忽地,彩色的溪魚又都游出來了,又集合起來。我又看見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魚穿過一個映照在溪水中間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過去了。【在這里,在這雪白中間,出現了彩色——大自然是一個高明的調色師,在一片雪白中間,點出了彩色。作者這樣寫,是想告訴我們——松坊溪的景色,永遠都是明艷的、迷人的。】
寫法點撥
吳老師為大家歸納一下寫冬季的方法,方便大家學習和借鑒:
1.文章層次井然,脈絡清晰,銜接緊密,推進自然。作家將文章劃分為三個部分:“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后”。這樣寫條理清楚,為我們呈現了松坊溪完整的冬天的圖畫。
2.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對比和動靜交替的手法來寫。本文作家抓住松坊溪的水、石頭、橋、樹等,通過下雪前和下雪后的景色對比,把內容寫詳細了。而且,文中既有靜態描寫,又有動態描寫,動靜交替,畫面靈動鮮活。
3.文章語言優美,就像一首歡快的歌。作家通過對同一事物的反復吟詠、同一句式的反復回旋,形成了一種詩的韻律。這樣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例如:“遠方披著白雪。石橋披著白雪。溪石披著白雪。”在詩的韻律中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恬靜的美感。
4.善于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景物的特點與靈動,尤其是其中的比喻句生動貼切,簡練動人,讓松坊溪的美景一下子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