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繼上證50指數上周率先擺脫盤局,刷新年內高點并打破2008年1月以來的12年新高紀錄之后,本周滬深300、上證180等大指數也先后突破前高,大市值順周期品種“順風順水”實現年末強勢崛起。如果從11月5日中證100指數率先突破年內高點算起,實際上這個風格轉換的過程已經持續了整整一個月。相對較低的估值和經濟基本面的整體好轉,讓周期股的“風格轉換”成為號召投資者“跑步錢進”的大旗。不過,在市場對“順周期”從分歧到形成共識之后,或許已經錯過低點重倉布局的最佳時機。如果能少一些追高買入的沖動,多一點均衡布局的耐心,或許更有機會在不斷輪動的市場中實現“左右逢源”。
早在本輪周期股領漲之前,今年七月初就有一波大金融為代表的“大象起舞”,銀行ETF、證券ETF都曾經出現過漲停,后來雖然遇阻回落,部分個股甚至被打回原形,但從板塊整體以及ETF基金來看,確實比六月份啟動前上了一個臺階。其他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如煤炭、有色、鋼鐵等,也大致如此甚至更強一些。而在“順周期”板塊底部抬高的同時,上半年大熱的科技類品種,則陸續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出現高點逐步下移的修正走勢。因此,本輪的風格轉換,實際上可以從八月份開始算起,特別是近期“順周期”再起第二波打出漂亮的“順風牌”,而科技、醫藥股則延續相對平淡的走勢,讓二者的“剪刀差”拉大,加上經濟基本面數據的支持,以及美股中同樣“順周期”色彩較濃的道瓊斯指數一度領先新經濟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創歷史新高,從而讓A股的市場共識進一步鞏固、深化。
從波動節奏來看,今年“順周期”行業的風格轉換和2014年有一定程度的類似。2014年7月上證指數打破2000點附近的多空平衡向上突破,以銀行為代表的藍籌股居功闕偉,當年7月28日交通銀行以標志性的漲停確立階段性風格轉換的開始。在此之前,中小創已經領漲主板的周期股一年多,和今年7月科技股長期領漲有相當程度的類似。而2014年7月到11月則是周期股走勢漸強,而中小創陷入盤整的階段,和今年8月到11月的節奏也十分接近。而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周期股云集的上證50指數和創業板指數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蹺蹺板”效應,先是上證50在兩個月內大漲超過六成,而同期創業板指數基本原地踏步,此前的領先優勢大幅縮小;接下來的兩個月創業板再度反超大漲超過三成,而同期上證50指數下跌超過10%,二者的“剪刀差”再度拉大。近期上證50率先創出年內新高而創業板指數持續盤整,就頗有當年“蹺蹺板”的味道。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重復,但波動節奏背后的人心動向卻可能一再上演,差別無非是漲跌幅度的大小而已。2014年維持了大約半年的風格轉換,和當時周期股和中小創估值的巨大差距有直接的關系,通過階段性的“蹺蹺板”來局部修復估值的巨大差異。但中小創中線走強的邏輯并沒有受到破壞,通過并購重組進行外延式擴張仍然是投資者的偏好,而周期股在估值修復之后,依靠內生性增長無法給市場提供持續超越中小創的理由,因此中小創適度休整之后卷土重來,甚至上漲更加猛烈。今年的風格轉換也有類似的特點,也是在周期股和科技股的估值“剪刀差”極大的情況下催生的,但同樣的科技股的中期邏輯也和當年的中小創陷入盤整時一樣,并沒有受到根本性的破壞。無論是新經濟在整體經濟中比重的提升,還是“雙循環”大戰略中自主創新持續得到重視,未來圍繞“泛科技”賽道的再挖掘是必然的。
相比之下,“順周期”雖然估值相對較低,但整體上行業“天花板”也比較明顯,依靠內生性增長和良好的分紅來維系慢牛走勢比較現實。一旦出現連續大幅上攻,在完成階段性估值修復之后“多收了三五斗”,則追高的風險可能不期而遇。雖然未必會成為高高在上的“世紀之套”,但以時間換空間的漫長等待,再加上旁觀其他板塊的心癢難耐,很多投資者容易在盤整中失去耐心,甚至割肉在再度啟動前。像2006-2007年的牛市中,工商銀行在2006年末曾經出現兩個月內快速翻倍的走勢,但其后陷入長達七個月的漫長整理,直到上證指數同期大漲50%之后才被動跟隨大盤創出新高。

因此,盡管本周部分“順周期”的大市值品種賺錢效應不錯,但站在較長的時間周期來看,針對“順周期”和“泛科技”進行均衡布局,是比較穩健的選擇。一方面,關注“順周期”中表現不夠充分、基本面良好的品種可望搭上“順風車”,同時逐步低吸已經調整充分的“泛科技”則可望為下一輪的“蹺蹺板”埋下成功的種子。比照2014年牛市中周期股階段性風格轉換的時間跨度是為期6個月,本次“順周期”的“順風牌”大約還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打,明年年初出現相對高點的可能性較大。而在高點出現之前,大概率會出現一次擴散式的“落后補漲”,也就是把目前經濟復蘇對“順周期”帶動的邏輯,擴展到所有的周期性行業中,比如目前表現相對滯后的多元金融、房地產、建筑等板塊,如同前期三四線白酒股出現大面積快速補漲之后,食品飲料板塊陷入調整的走勢。因此,如果已經錯過低位布局近期領漲的“順周期”行業的話,投資者不妨關注落后補漲行業的相關機會,低吸相關的ETF基金或低估值品種等待補漲機會的來臨。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有:金融街、城投控股、華發股份、五礦資本、中糧資本、中航資本、中油資本、中國建筑等。
而布局“泛科技”的部分,考慮到科技股波動較大的特點,同時行業及個股的基本面研究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難度較大,筆者建議投資者可重點鎖定折價率較高的科創類封閉基金。這些基金距離“封轉開”的到期日還有1-3年不等的時間,許多品種存在10%以上的折價,對投資者來說是具備一定安全邊際的選擇。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有:科創華泰、科創銀華、科創主題等。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