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王丹婷
自1951年第一套正式的廣播體操發布后,我國陸續發布了十九套廣播體操,其中七套為青少年廣播體操,后來逐漸成為我國學校課間操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課外體育活動。而某種程度上來講課間操作為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的“前身”,必然將部分規訓教育模式下的特性延續下來,而如何讓發展過程中儀式性、支配性、功能性得到合理強化或削減,需要我們在結合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對目前各中小學的現有實例進行總結和反思,探究已有問題成因,并結合《中學體育健康和標準》的相關要求,適當做出改變,使之真正達到緩解學生學習疲勞,放松、休息、調節并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并間接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提出和實行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遼寧省鞍山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廣“改進”版課間操。簡而言之,這種革新的嘗試是將原本上午第二節課后的30分鐘作為固定體育活動,并將下午第二節課后的30分鐘作為自由體育活動時段。直至2005年,在鞍山舉行的全國“落實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現場推進會意味著以“鞍山模式”為起點的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2007年4月29日,國家出臺政策《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其中提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開展集體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即普通高中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號召,實現學生素質全面發展。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實現“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小時”這一目標正式列入強化治國理政的攻堅目標之一,體現了國家對體育工作的重視。
這期間有不少中小學校利用自身不同特點進行了多方向嘗試,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理念和理論體系。例如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Be Top體育課程體系及其運行機制,根據人才培養規格中關鍵詞的英文首字母,即B—Beauty美感、E—Energetic旺盛、T—Teamwork團隊合作、O —Outstanding卓越、P—Passion激情,提出Be Top巔峰體育課程,通過“4+1”課程實施方式,即4節體育課和1節體育拓展課,以“天天一節體育課”的具體方式,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國家要求,在國內具有首創、示范價值;廣州市第十六中學的“1-1、2-2、3-3”改革理念,其中“1-1、2-2、3-3”分別指的是從“一種責任”到“一種理念”、從“兩種意識”到“兩項措施”、從“三個重視”到“三個歸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的T—Keep大課間培養計劃,進一步提出“4+1+1”課程實施方式,即每周最少4節體育課和1節體育拓展課,以徒手健身運動、健身操、太極拳、軍體拳的多樣化的展示、聯誼等,和跑步、拔河、班級間的聯賽和比賽的形式拓展團隊合作形式的形式創新大課間,促成多彩大課間對學生藝術素養、身體素質、精神狀態、意識品質、團隊觀念等的培養。
但在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不斷推廣和創新的同時,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例如學生鍛煉的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有鍛煉時間不夠,活動項目類別比較單一,無法調動學生運動積極性;或從更基礎的人文傾向角度考慮,學生無法釋放天性的內在動力,因此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無法成為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學者將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目前存在的問題歸于三個維度:解放與控制的價值悖論、高效與失效的價值悖論、存在與虛無的價值悖論:一是大課間的形式與內容的貧瘠導致了它的低效和無力,大課間效果的評估手段有限,且大多借助于“評估者”主觀的好感度以及統計學、心理學和學生具體身體數據的測量,不可避免地讓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形式化、表演化、模式化,部分學校基于此類評估因素考慮,與真正“崇尚自由、渴望交流”的體育精神和教育意義漸行漸遠;二是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忽視,其根本原因還是大課間體育活動逐漸衍生出來的“展示評比”功能,而看似整齊劃一、精彩新穎的大課間視頻背后,往往是對教師和學生的控制,這種控制違背了教育本質目的,也間接導致參與教師和學生興趣逐漸消失甚至產生厭惡心理;三是體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空白,以及這背后體育教學的本真目的的喪失。“體育教學的主旨是運動技術的有序傳承,盡管體育活動也有一定的健身功能。體育課不應改造成保健課,學練運動技術則是強化體能的手段保證”,舉例來說,“跑操”是很多中小學最終采用的大課間形式之一,但20~30分鐘的跑操時間內,學生之間并無過多交流和溝通,單純的跑步這項有氧運動也并未達到學習、練習運動技術的目的,甚至由于某些不合理不科學的運動規定、跑步巨大的運動量、學校自身制定的強制性措施,導致學生對“大課間跑操”退避三舍,這一做法并未遵循青少年身體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不同學生的特點。
針對這些問題,不少一線教師和教育學者都有自己的思考與建議。從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本身入手,需要學校和教師細心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興趣方向,對于不合理、程式化的制度和安排要敢于提出意見和調整,教師也應該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共同保障學生運動的安全。從學生角度入手,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給予學生自由選擇大課間活動種類的余地,而不是只為了追求鍛煉效果的數據而單一提供力量型種類的活動,一些技巧性較強的運動同樣可以達到鍛煉和提高身體素質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結合自身地域特征,將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項目引入校園。從評價方式角度來看,有專家提出可以將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從“選拔式評價”改造為“合格性評價”,將學生自身意愿和感受納入評價體系,并且無須控制其鍛煉形式和內容。
總之,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作為一項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熱門活動形式,若需要達到讓學生充分表達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教育目的,我們還需要時間和耐心共同探索真正能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有效方法。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