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欽松
情境創設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有目的地設計相關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加情感體驗,調動積極思考,擴大知識視野。情境創設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相互質疑又相互釋疑,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提升,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加了很多情境材料,如果根據教學實際合理地加以利用,不僅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教學效益的提高。
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加的精美圖片、時事材料、鮮活例子等,都是最有效情境創設的源頭活水。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為我們設置情境提供了便利,只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學的本源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設置導入情境,為一堂課裝扮起靚麗的大幕,就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如:在教學《參與民主生活》這一框題時,設置導入情景:學校周邊有許多流動燒烤車,每到放學時都會發生占道經營現象,作為社會一員,你該如何做呢?這一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情景故事,立即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創設情境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新知的環境中,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帶著更多問題,而非更多答案去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思維、引導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者要充分研究學情,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已有的經驗,關注學習興趣,設計既富有情趣又有實效性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氛圍中快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情境的設置要服從學生學習的需要,體現出教與學的客觀需求。一個知識點的掌握可以在讀背中實現,但是學生讀了背了不一定真正掌握,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會增加學生的感悟,促動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
如:在教學《延續文化血脈》中“傳承傳統美德”這一內容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傳文明家風,做美德少年是對青少年的希望,許多地方正在評選美德少年,你對此有什么看法?問題情景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生活,緊扣學生品行,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共生智慧,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討和交流中提升了學生的素養。
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是將道德與法治知識有效結合生活實踐的最佳路徑。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再次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以實踐為依托,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將書本的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力量,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實踐經驗,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學生的實踐活動不可能都走進現實生活,有些必須在一定的情景中實現教師對要進行的實踐活動設置一定的情境,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如,在教學《共筑生命家園》這一內容時,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綠色發展、建設幸福家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此,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情景:為進一步加強湖泊管理保護工作,假如你被任命為校園旁邊河流的河長,你明確自身的責任嗎?你準備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你認為要使得水清波亮,應該從哪些方面持續努力?要讓老百姓配合你的工作,你怎樣做更有效?通過實踐情境,學生不僅懂得了全面建立河長制的現實意義、具體舉措,而且真正懂得了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中不斷地創設情境、用好情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教學效果,才能把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