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穎
摘要:對雞常見病的發病原因及癥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雞;常見病;癥狀;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31?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11-0023-02
在家養的動物中,家禽是最易得病的群體,雞的抗病力雖然相對較強,可在規模養殖過程中也容易發生疾病,給養殖戶造成重大損失,目前雞的常見病有雞新城疫、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雞白痢、球蟲病、雞痘、禽霍亂等,現將其發病后的癥狀與防治措施分別介紹如下。
1? 雞新城疫
該病為急性傳染病,雞感染后常因敗血而死亡,又稱敗血癥,一般在冬、春兩季流行,俗稱“打雞瘟”。
1.1? 癥狀
病雞普遍高熱,體溫43~44 ℃,精神萎靡不振,雞冠和肉髯顏色發紫,排綠色糞便,總伸頭好象呼吸困難的樣子,且不停地“咯咯”叫;在口腔和鼻腔內有大量的黏液流出。對病雞尸體進行解剖,可見其腺胃乳頭有出血點,這是該病最明顯的癥狀,并且在肌胃的角質層有豎條狀的出血點,消化道黏膜有潰瘍點或出血點。
1.2? 防治措施
防治雞新城疫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種新城疫疫苗,在生產上一旦發現感染該病,染疫的雞場應采取就地撲殺并挖土深埋,做好雞場封鎖隔離工作,非本雞場工作人員不得進入雞舍,本雞場工作人員出門前要做好消毒防護工作,同時整個雞場用2%~3%氫氧化鈉溶液加強消毒[1]。
2? 傳染性法氏囊病
該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主要是病毒破壞雞體免疫中樞器官(腔上囊)而導致雞發病和死亡。
2.1? 癥狀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是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雞發病后,主要造成雞對其他疫苗免疫失敗,任何品種的雞均能感染此病,特別是3~4周齡的雛雞更易感染。雞發病后,排白色水樣稀糞、貪睡、翅膀下垂、步態不穩、發熱,體溫43.0~43.5 ℃,解剖尸體可看到肌肉呈出血狀。
2.2? 防治措施
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是對雞群接種法氏囊疫苗,并嚴格加強檢疫,做到嚴格消毒,發現病雞及時隔離,加強雞舍環境衛生管理。因該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用于臨床治療,雞群發病后大多是采用高免蛋黃液肌肉注射,雛雞按0.3~0.5 mL,成年雞按2 mL/kg體重進行輔助治療。
3? 雞馬立克氏病
該病是雞感染馬立克氏病毒而引起的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在生產實踐中雞最易感。
3.1? 癥狀
雞感染該病后病毒如果是侵染神經,可導致雞腳麻痹而表現為走路不穩,嚴重時不能走路,也有的病雞出現走路劈叉姿勢;病毒如果侵染內臟器官,則表現為腫瘤性病變;病毒如果侵染眼睛,則表現為視力喪失,虹膜褪色,成為“白眼病”;病毒如果侵染皮膚,則表現為表皮增厚或結痂。
3.2? 防治措施
在生產上,發現該病的發生隨著雞齡增長而呈減弱趨勢,即雞齡越短的雞越易感染,2~5日齡的雞最易感染且死亡率高。當前沒有特效藥物用于臨床治療,在生產上一般采取在雞出殼后24 h內接種疫苗,平時在飼料中加入板藍根、病毒靈、病毒唑等抗病毒藥物加以預防[2]。
4? 雞白痢
該病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
4.1? 癥狀
雞感染該病后最主要的特征是排白色糞便,并有急性敗血癥過程,最常見的是在雞肛門附近粘有黃白漿糊狀、成塊狀的糞便,病雞精神萎靡不振、翅膀下垂、不吃不喝、遠離雞群,時而發生“嘰嘰”的哀嚎聲。
4.2? 防治措施
在多年的基層工作中,我們發現該病主要是危害雛雞,一般在5~6日齡時就開始發病,10~15日齡是該病發病的高峰期。在生產上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改善雞群環境衛生,以提高雞的抗病力來防止該病發生。
5? 球蟲病
雞球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病,發病原因是球蟲寄生于在雞的小腸或盲腸上皮細胞,并不斷繁殖侵害雞體從而導致雞發病。
5.1? 癥狀
該病的主要特征是糞便帶血,尸體解剖可發現雞腸內糞便顏色為暗紅色,腸部有炎癥和出血。而病雞的臨床表現和雞白痢病很相似。
5.2? 防治措施
據調查,該病以21~49日齡的雞最易感。試驗發現采用網上平養的雞,因雞只與糞便隔離,可很大程度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因此該病的預防主要是在生產上改變傳統養殖方式,進雛前用1%~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地面墊草勤換勤曬。同時適當增加維生素A的使用量,增強雞對球蟲病的抵抗力。雞球蟲病屬于寄生蟲病,在做好環境衛生的同時,可在飼料中添加痢特靈預防,一般每500 g飼料中拌1片或2片痢特靈,連喂5 d就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6? 雞痘病
雞痘病是由雞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常急性發作,大多發生于秋季。
6.1? 癥狀
一般表現在雞眼臉部,發病初期為白色病斑,以后逐漸擴大突出于皮膚表面,偶爾也會在雞喉部有黃白色豆渣狀的假膜發生。
6.2? 防治措施
雞痘病主要是通過皮膚傷口或黏膜接觸而傳染,沒有傷口的健康雞一般不易感染,但一旦發生也不易徹底清除此病毒。因此養雞戶一定要嚴格預防該病,平時嚴格按照要求接種疫苗,雞舍、飲食用具和其他環境可用1%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全面消毒。
7? 禽霍亂
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疾病。
7.1? 癥狀
禽霍亂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急性型病雞解剖尸體可在腹膜、皮下組織及腹部脂肪等處見到小點出血,病雞羽毛蓬亂、不吃不喝、精神萎靡不振,口鼻等處有泡沫狀黏液流出,排黃綠色稀薄糞便,體溫升至43~44 ℃,昏迷1~2 d后就死亡;慢性型病雞主要是腿關節腫大變形,有時會有滲出物和干酪樣壞死,走路跛行、呼吸不順暢等。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潛伏期一般2~8 d,一般呈現敗血癥狀。
7.2? 防治措施
在生產上可在雞齡4周后注射禽霍亂滅活疫苗。在臨床上可用磺胺類藥、青霉素、鏈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對病雞進行對癥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劑量要用足,療程要合理,當雞死亡明顯減少后,再繼續投藥2 d以強化療效。
8? 大腸桿菌病
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多發病,自開展集約化規模化養雞以來,大腸桿菌病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各個雞場的主要疾病,應引起高度重視。
8.1? 癥狀
雞大腸桿菌病臨床癥狀和雞發病時年齡、病程、受感染的部位以及是否繼發或混合感染有關。發病后一般可引起雞的各種組織器官炎癥。雛雞表現為厭食、羽毛不整、呆立獨處2 d左右死亡;成年雞表現為雞冠萎縮、顏面發白,若是局部感染則呈局部臨床癥狀,如關節炎、眼炎以及伴有呼吸道其他癥狀等。
8.2? 防治措施
該病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一般春夏季梅雨、悶熱、潮濕的季節容易發病。該病的發生與外界各種應激因素也有關,因此,在預防上首先是要加強對雞群的飼養管理,改善雞舍的通風條件,落實雞場防疫措施;其次是在種雞場要對整個孵化過程的衛生消毒工作嚴加管控;第三,要全年抓好常見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工作,確保雞場平穩運行;第四,有條件的雞場及養殖戶應在動物防疫部門的指導下對雞大腸桿菌病進行病原分離,開展藥敏試驗,篩選出最敏感藥物用于臨床治療。一般在雞到1月齡時,可使用大腸桿菌疫苗對其進行肌肉注射。雛雞發病時早期投喂卡那霉素、新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呋喃類抗菌素,可有效控制該病的發展,并能促使其盡早痊愈。
參考文獻:
[1] 王文學.雞大腸桿菌病的綜合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5):158.
[2] 葉培萍.散養土雞常見疫病的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