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昌偉 (中國音樂學院)
“師者,人之模范也”,師范教育在整個中國教育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早在新中國建立之時教育部長馬敘倫就強調:“師范教育是整個教育建設的中心環節。”其猶如機器之中的工作母機,工業中之重工業的地位一樣,與地方綜合類院校、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1]因為教師的培養好與壞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高與低,人才質量的高與低直接影響國家的整體前沿發展,所以說師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師范音樂教育在整個大師范教育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1907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女子師范學校章程》以后,音樂教育被正式納入師范教育的范疇,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開始起步。[2]到1911年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就對教育提出了全面發展的要求,[3]音樂教師的培養開始注重美感教育,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后,師范音樂教育正快速的發展起來,如今師范音樂教育也走過了百年的發展歷程,現如今已進入了新時代。因此,本文所說的新時代是指從2012年十八大召開以來,黨和國家在習總書記的領導之下從指導思想、理念思路、方針政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發展水平、發展要求更高,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因此本文將對2012年以來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從學術研究層面做一番總結,總結近8年以來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特點并提出相關思考。
從研究文獻來看,對師范音樂教育歷史的整體宏觀性研究早在改革開放后孫繼南的《音樂師范教育》、張友剛的《我國近代師范音樂教育》、馬達發表的相關文章與其博士論文《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張立德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思考》、孟維平的《中等師范音樂教育發展概況》等眾多學者已發表相關文獻進行了研究與整理,在研究課題方面國家教育科學“八五”規劃研究項目系列叢書,如伍雍誼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49》里有相關章節對師范音樂教育的歷史進行了系統梳理。新時代關于師范音樂教育歷史的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專題領域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探索。
1、人物的研究更加科學化,研究更加突出人文意義。如鄧晴南在《音樂教育家顧西林的生平與貢獻》一文中對顧西林在師范類院校的教學生涯與教學貢獻進行了歷史梳理,總結其對浙江音樂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丁衛萍在《陸華柏在音樂教育方面的貢獻》一文中對陸華柏55年的音樂教育生涯進行梳理與研究,對其在師范音樂教育領域發表的文章進行述評,例如陸華柏早在50年代就注意到了師范音樂教育師范性的問題,并提出要編寫師范院校的音樂教材等建議,高度評價陸華柏謂“五代學人”的宗師。湯斯惟在《重慶時期的李抱忱音樂教育思想探析》一文中對李抱忱的音樂教育思想從音樂教育思想溯源、音樂教育思想形成、音樂教育思想體現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在音樂教育思想體現中對講到李抱忱重視師資的培養,在中美師資比較中呼吁重視中國師資水平等多方面的構建,在政府提案中多次提及重視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與建立,一位在專業院校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教授能在40-50年代看到中國高師發展的問題并做出積極努力,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其思想。劉詠蓮在《論廖家驊的音樂教育思想》一文中,對廖家驊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全面闡釋,論述了廖家驊關于師范院音樂教育通才教育的理念,在21世紀發展的當下高師“通才教育”理念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博學與精專相結合,對于培養21世紀人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張佳玥的《王耀華音樂教育思想研究綜述》、溫躍強的《陳洪音樂教育實踐研究》這一系列教育人物的研究給予我們的思索是在近現代音樂史領域中有精英人物同樣也有邊角人物,這些人的音樂教育思想都該值得我們去關注,歷史人物只有研究“活”起來,歷史才能“活”,教育才能被“點燃”,使學生成為一個個鮮活而有意義的完人。
2、學校的研究方面,其中包括對教材的研究,研究充分運用史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與教育學相結合,使研究內容更加充實與豐富。專著方面出現了研究師范類大學音樂教育史的重要著作,吳躍華所著的《江蘇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前史考釋》,此書是繼《上海美專音樂史》、《西安交通大學百年音樂文化史》之后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學校專題音樂教育史研究成果,對近現代音樂史與音樂教育史的研究是有開拓性的價值,其書中運用檔案研究與口述研究等多重研究方法值得今日學者借鑒與運用。論文發表方面祁斌斌在《中國音樂教育史上的一顆啟明星—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系歷史研究及幾個問題的更正》一文中對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進行了歷史探索,重點對其音樂科從最初創立到撤銷這一歷史過程進行了深入挖掘,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開啟了中國高等女子師范教育的先河,此學校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如蕭淑嫻、曹安和、汪頤年等人。楊丹在《音樂教學法教材建設的百年歷程》一文中對百年來音樂教學法教材進行了五個階段的歷史梳理,但許多教材都是學校音樂教育所用之,師范類院校的教材還是少之又少,這值得我們深思。
3、對于教育法規的研究開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反思。盧斌玉、辛繼湘的《70年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回顧、反思與展望》一文從教育法規的角度梳理關于高師課程設置的文件,并總結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還依然存在教育屬性彰顯不夠、部分課程屬性歸類模糊不清、通識課程設置不受重視等問題。楊和平的《新時期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建設研究》與《中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法規建設研究》兩篇文章對百年來音樂教育法規文件進行歷史梳理的基礎上,其中包括中師與高師的音樂教育法規,非常全面與詳細,并提出了一些個人思考,例如加大對美育的關注、理解與認識,應把美育與德育融合發展等。
改善學校音樂教育需要各個方面的完善,[4]在改革開放后針對師范音樂教育發展“師范性”問題的探討與歷經7次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以后,使師范音樂教育理論性發展的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從1996年王耀華的《高師音樂教育學》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本高師音樂教育元理論的書籍,探討師范音樂教育理論問題的著作也隨之接二連三的出現,新時代以來師范音樂教育理論的發展專著更加注重理論研究中的實踐問題,例如探討高師音樂教育綜合能力的培養,其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結合格外重視,加大了高師音樂教育教育實習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出版的著作有殷瑛的《中國高師音樂教育》,這是繼王耀華這部著作20年后又一本探討師范音樂教育理論的書籍,本書重點提出了一些更加實際的問題,例如加大對高師培養教育實習的環節等,更加強調實際中教學的情況。第二是國際比較研究領域有新的突破,由楊瑞敏老師做總主編帶領眾多學者做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之音樂教師培養國際比較研究系列叢書,一共有三本分別于2015年出版兩本是《中國高校音樂教師培養現狀報告》、《中國專業音樂學院培養現狀報告》,2018年出版一本《外國音樂教師培養概覽》,此項研究成果具有多項創新突破,是第一次有計劃、全方面的搜集十多個國家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資料,并與我國高師發展進行比較研究,為日后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發表文章方面有余飛、曾珍的《烏克蘭音樂教育實習體制演變探究》、段軼軻的《中美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比較分析》、倪海瑽的《臺灣音樂教育述評》、孫雷雷的《意大利音樂學院改革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啟示》等。
1、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方面
2014年教育部頒發立德樹人的文件,強調美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到2017年由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推動全民族保護祖先留下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高師音樂教育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便是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第一新時代關于師范音樂教育課程教學方面更加強調傳統音樂教育,其實早在之前就有學者論述過這些問題,例如張天彤等人,新時代以來專著方面有周希正的《地方戲曲進入高師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此書主要是講將漢劇引入高師音樂教育,如何應用以及所帶來的問題與反思。發表文章方面有趙雨薇、周希正的《文化空間視域下漢劇進入高師音樂教育體系研究》是此書的研究成果發表,更加詳細的談到漢劇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雙贏嘗試。更加注意到高師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教育并且多方面引入與開展教學。此外還有賴登明、黃靜芳的《高等師范戲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思考》、張維、柯黎的《高師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等。第二是高師音樂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教學銜接越來越密切,并結合新提出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案,涉及到人才培養將在下面具體說到,其中涉及到課程教學與改革方面的著作與文章,著作方面楊瑜主編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微格實訓教程》一書以基本概念為指導,以教學案例為拓展知識面,是一本對于教師如何適應信息化時代、更好開展教學活動優秀指導書籍。發表文章方面有汪洵的《核心素養培育背景下高師音樂學專業課程建構》一文主要探討以培育核心素養為主旨重新建構高師音樂學專業課程,并提出當下課程設置還存在通識教育類課程不足、教師職業技能類課程缺失等問題。范元玲的《高師音樂教學法課程“三階段”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一文提出將音樂教學法課程分解為“音樂教育導論”、“音樂教材教法”和“音樂教學技能”三個階段展開教學,并提出了具體的課程實施方案,章莉的《基于知識轉型的高師音樂課程改革》一文強調的中國音樂教育應該從根深蒂固的開發課程轉向音樂的理解課程范式。還有王景的《現代教育理念下的高師音樂說課》、湯盧的《高師音教專業教育教學與實踐課程改革探究》等。[6]
2、人才培養研究的方面
人才培養一方面隨著2014年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以后更加注重師范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展過程中,[7]美育的人才培養依然得到關注,相關文章有林卿在《高師音教美育的雙重性》一文中對談到技藝教育、審美教育、以美育人三個方面雙重性的問題,使我們更加清晰如何提高學生接受美育的質量和實施美育的能力。宋彥斌在《我國高師音樂院系音樂美育與育美之“道”芻議》一文中從三個方面即注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借鑒樂教育美之“道”、遵循審美教育的自然規律—借鑒音樂美育自然之“道”、優化音樂美育的知識結構—借鑒美育融合之“道”提出師范音樂教育中對于美育如何實施的方案,并提出師范音樂教育中音樂美育實施“虛化”的現狀依然存在。胡曉珊的《高師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研究》也強調突出高師音樂教育的美育取向。第二其他素養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互聯網+的時代信息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相關文章有王娟娟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創意”轉型》、郭彪的《構建雙重“一專多能”的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析》等。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在2017以后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條例是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其人才培養有了新的標準與要求,更加加強了教師隊伍的建設,相關文章只有高潔的《師范專業認證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思考》一文,此文以首都師范大學師范專業認證的實施與探索進行了詳細敘述,日后各大高校將逐次進行師范認證工作,將對高校音樂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落到實處,推向新的高度。
3、教育實習研究的方面
教師培養不只要局限在課堂,還要有必要的實習來積累豐富的學科教學經驗,[8]不能培養的音樂老師上的了舞臺上不了講臺,關于新時代教育實習的研究雖然文章少但是關注度也是非常之高,有張英梅的《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工作革新芻議》一文提出了四點教育實習建議,如完善課程結構,單獨設置教育實習課程;創建整體大教育實習模式等,在大學每學期課程開設中都要滲透教育實習的模塊。徐琨、張小軍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頂崗實習支教工程”解讀與策略實施》對近幾年高校實行的頂崗實習支教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建立以內涵建設為核心的保障機制與構建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大實習體系兩處合理化建議。[9]
在對新時代師范音樂教育發展做一番綜述后,筆者進行了一番思考。第一在師范音樂教育歷史方面的研究關于師范音樂教育教材的研究有待加強,早在百年前曾志忞就曾說過“教科書者,教育之命脈也。”對于培養師資所選擇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教材的選擇與國家頒布的法規文件有直接的關系。多年前高師也出了一些教材,例如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師??埔魳方逃龑I必修課教材,其中包括合唱與指揮、基本樂理、聲樂等,近年2017年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系列21世紀全國高師音樂系列教材等。所以對百年來師范類院校的教材做一番梳理與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過去有哪些優秀的教材內容可以借用,現如今哪些教材適合于高師所用,教材需不需要統一?教材內容與中小學是否要銜接?怎樣銜接?這都是需要思考與研究的。
第二在在師范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近幾年對師范性的問題似乎不在討論,但是是否師范音樂教育師范性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如何解決師范性的問題還需再認真領會國家出臺的文件后在課程實施與人才培養多方面進行改革,不過近幾年關于師范認證的文件出臺有助于師范類院校課程改革,對于師范類認證的系列研究文章不久將來將會陸續發布。另外,新時代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要想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尋求新的定位,[10]要更加注重師范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相結合,在這一方面加強關注的同時另一方面史學教育似乎有所忽視,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師范類大學史學公共課與中國音樂史學專業課是與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有所不同,究竟如何體現師范類大學中國音樂史學課的教學特色?在眾多中國音樂史的著作中使用哪一本教材最為合適?教師教育需要一種怎樣的史學教育?只有先在課程實施方面具體體現師范性的要求,整個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才不會一直亦步亦趨于專業音樂教育,師范音樂教育“師范性”的史學教學特色才能真正之體現。
綜上所述,新時代對于師范音樂教育的研究,其中在歷史研究、理論研究、教育教學與實踐研究三個方面都有“新”之體現??梢钥闯霰姸鄬W者越來越關注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唯一不足之處是至今沒有一本專門論述師范音樂教育史的著作,但其發展方向與前途是光明的。近來年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師范教師培養的文件,其中于2019年2月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此文件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8個理念與10大戰略任務,任務之七就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可見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新時代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將踏步前行,結語永遠是未完成的,它其實應該是新歷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