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茜 (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著藝術創作的變革,在音樂領域中,除了近三次工業革命對音樂載體和傳播方式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外,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領域也對于新興的技術進行大膽的突破和嘗試,但唯獨在音樂教育領域中對新技術的應用缺乏敏感,除了電腦音樂對作曲教學產生極大便利,音樂表演教學幾乎一直延續傳統的教學方式。
以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為例,對于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傳統的一對一教學仍然是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選擇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明顯、課堂反饋直接、課堂師生的評價機制完善,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教師的工作量增加、投入和實際不成正比等弊端也逐漸顯露。在之基礎上,高校對于非鋼琴專業的學生開設鋼琴集體課程,意在培養基礎鋼琴彈奏能力,但非專業學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教學模式和考核機制單一、教師一對多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教師積極性也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教學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改進。
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在中國,混合式學習最早由北師大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12月提出,他認為,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做到二者的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也就是說,混合式教學既強調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注重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鋼琴混合式教學即是基于課堂混合式教學平臺,把鋼琴學習和演奏過程中的知識點通過微課網課平臺進行教授,換言之,這種線上教學其實是一種更方便、快捷、碎片化的函授教育,最初由于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線上專家講座來達到教學目標的統一和同步,而后發展到學生主觀愿意通過網絡平臺來幫助完成他們的學習目標,所以它的教學對象主要是針對有一定自律能力、有主動學習意愿的成年人。
一直以來,高校因為其受教育者年齡、教育程度、環境等因素影響,其教育模式的改革較其他教育階段的改革相比,是處于創新領先發展階段的。各個高校對于教學改革項目、網絡開放課程、混合式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模式都是抱以積極開展,大力推廣的態度并有相應政策加以輔助其實踐應用。對于學生而言,混合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習不再是被動,而是主動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所以對于高校鋼琴教學中運用混合式教學的創新與實踐研究有以下幾點:
根據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平臺用戶大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網絡課堂用戶本科及以上學歷使用者占比56.4%,這意味著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學生們。在基于傳統鋼琴教學“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上,充分利用開放網絡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設法調動學生鋼琴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促使著教師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路徑,高校鋼琴教師面對著目前鋼琴教學網絡平臺資源內容匱乏、師資水平不統一、教學內容不系統等各種缺點,需要協調學校等各方面為教師提供資金、場所、人員并規范教學內容為高校鋼琴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便利條件。另外,在教學目標明確的條件下,要建立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制度,把高校鋼琴教學乃至高校藝術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納入到學生和教師的課后評價機制中,從制度上推進高等院校鋼琴教學的多元化模式。
根據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平臺用戶大數據報告顯示報告大學生在線學習的平臺以騰訊課堂、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為主,其中關于鋼琴教學課程的資源非常少,開設鋼琴教學課程的高校大部分集中在專業音樂學院和師范類高等院校,綜合性大學集中在音樂鑒賞課的課程開設。
根據教學內容劃分,主要有鋼琴教學、鋼琴演奏、鋼琴實踐這三類課程在平臺上供學生學習,但因為高校之間學生專業素質和課程資源的不均衡,使得學生面對數十門課程卻無從下手。網絡平臺作為一個開放的資源共享平臺,為了給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平臺進行學習,這就需要各類院校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結合地域差距,將內容進行分級制,把資源進行區域性劃分,方便給所有運用網絡平臺教學的老師和學生有明確方向,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各類院校按照自己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將內容進行分級規范,專業音樂學院主要培養專業、精英的演奏類型的人才,將課程定位在鋼琴演奏方向,其中關于演奏時心理調控,音樂表演藝術等相關課程作為配套課程,供學生課下進行選修;師范類院校的音樂學院定位在培養音樂教育類人才,將課程定位在鋼琴教學法方向,其中學生根據自己興趣以及自身鋼琴程度可以選擇學前、初級、中級鋼琴教育等不同階段的鋼琴教學法進行學習,這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鋼琴教育的各個階段,也促進師范類院校不斷細化鋼琴教學法各階段的課程;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學院主要定位在培養實用實踐型音樂人才,可以將課程定位在鋼琴實踐課方向,把鋼琴即興伴奏、鋼琴自彈自唱、鋼琴集體課、鋼琴音樂欣賞等作為主要選修課程,教師根據學生能力和興趣推薦網絡學習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鋼琴創新和實踐能力。
其次,網絡混合教學優于傳統教學的地方在于可以不再受空間的限制,各類高校根據自己院校和地域的優勢,可以創建適合自身教學模式的資源庫。從地域來看,北上廣深等一線發達城市的音樂院校因為教學資源優厚,學生素質高,可以建立與國外著名音樂院校相關聯的資源共享,通過網絡平臺和國外著名鋼琴大師進行在線授課以及公開論壇講座等,讓學生可以在國內接受國際領先的教育理念和演奏指導;而二線城市及以下的音樂院校可以和國內頂尖音樂院校的鋼琴教育家相合作,創建名師教育工作室,把優秀的教育模式和彈奏方法傳授給學生,打破傳統的地域限制,加強不同地域各個院校之間的鋼琴學術交流。從內容上看,全國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的特色的音樂元素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作曲家,音樂院校的師生可以通過創編、改編等把具有各地音樂特色的音響、視頻、樂譜資源進行整理,在學習演奏國外鋼琴作品的同時,也要學習中國鋼琴作品演奏和欣賞,這不僅僅是對中國鋼琴作品的一種傳承,也是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一種教育和升華。
共享作為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交互的一種重要功能,目前學生所依靠的MOOC等平臺都具備共享功能,教師只需要一個鏈接,就可以將優秀的課程和視聽資源分享給學生,同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分享給教師和其他同學,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高校鋼琴混合式教學面對的群體不僅僅是鋼琴專業學生,混合的方式也不僅僅在音樂專業學生的線上和線下,在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類大學中,音樂鑒賞課和鋼琴作品欣賞課深受非音樂專業學生歡迎,這些學生沒有機會學習音樂專業課程,但是通過網絡平臺課程的開放共享,他們可以系統的學習音樂歷史、音樂理論、鋼琴基礎、鋼琴作品欣賞等,并運用自己專業知識讓鋼琴專業教學混合自己的學科和專業,在跨學科跨專業下發展新的創造力。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習了鋼琴教學,他們結合自己所學,把音樂和電腦科技結合起來,開發新的音樂制作軟件;教育學專業的學生運用比較教育,研究音樂對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智力影響研究;外國語專業運用自己語言優勢,翻譯國外著名鋼琴教學法和文獻等等,這些都是實行鋼琴混合式教學在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上的交融和傳播。
縱觀鋼琴教學的發展路程,從傳統教學到運用網絡平臺混合教學,從單一教師講課到遠程直播大師公開課,教學模式不斷地在改進,而最后的成果展示卻一直沒有改變,不論是以任何形式教學的鋼琴演奏、鋼琴教學或鋼琴實踐,最后都會在舞臺或是實踐活動中得以展示。
鋼琴教學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走出封閉的琴房和課堂,把所學到的鋼琴專業或者音樂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其中一方面是舞臺實踐活動,鋼琴除了其獨奏形式外,還有多種演奏模式,比如鋼琴重奏,即興伴奏,器樂協作,樂隊協奏等,各個高校依據自身教學條件,開展多樣舞臺實踐模式,把鋼琴這種單一演奏形式轉變為多樣的演奏形式,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另一方面是社會實踐活動,高校的鋼琴教學不能局限在教師教、學生學的形式下,要讓現代大學生在所學知識下挖掘自己的能力、開發自己的潛力,才能讓鋼琴教學不流于形式,真正對社會體現出其價值。教師在教學生如何彈琴的過程中,也要教會學生如何教學,目前全國中小學、文化館、社區活動中心、少年宮、老年大學、各類藝術培訓中心對于鋼琴教師的需求量很大,新媒體產業、廣告公司、唱片公司對于音樂綜合類人才也有需求,學生在會彈琴的基礎上,還要會教學,甚至在學校學習的多媒體音樂制作、作曲等相關課程都是為了符合當代社會對于多元化人才的要求。
高校鋼琴混合式教學系統需要講臺、舞臺、網絡平臺三個元素共同構成,講臺是混合式教學的主體;舞臺是混合教學模式的展示平臺;網絡平臺是混合式教學的載體;網絡平臺功能的完善程度決定著混合式教學的廣度、頻度與深度;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與自主性是混合式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學過程是否合理則決定著混合式教學的質量;考核制度的完善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評價混合式教學成果的標準。率先在高校實行鋼琴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推進鋼琴教學的多樣化發展,符合新時代對于高校課程設置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對于建設高水平應用性大學的定位。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讓他們更加靈活的學習鋼琴,對于綜合素質培養以及未來就業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樣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也讓教師不斷改進自身傳統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學習信息化教學模式,為高校教育改革的創新性和實踐性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