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青/鐘磊 (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經濟環境愈加復雜多變,東西文化不斷交流碰撞,同時,西方文化的盛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嚴重沖擊,人們傳統的道德觀念也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蝕,這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務必要及時轉換思維,做出新思考。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會上,習近平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的立國之本,面對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開創高等教育新局面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至關重要。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各類課程都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音樂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首當其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言語告訴人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來述說,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的。在這方面,音樂對年輕心靈方法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2]所以新時期,音樂教育理應被賦予新的使命,助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音樂教育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理解是美育與德育的結合,二者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的。音樂教育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音樂教音樂教育的內涵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通過教育學音樂’,這是音樂教育的直接目標;第二個方面是‘通過音樂教育人’,這是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盵3]音樂教育作為高?;A教育課程的一種,其直接目標是讓高校大學生能夠充分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體驗音樂美感,形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熱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接受特定的政治理念,有針對性的影響學生,最終讓他們能夠達到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水準及其實踐水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與以育人為最終目的的音樂教育高度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將音樂教育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體系之中是可行的。
音樂教育的載體價值主要體現在音樂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過于生硬、古板,很難調動高校大學生的情感積極性,而音樂教育的形式是鮮活、充滿生機、靈活多變,音樂作品中的和聲、旋律、節奏可以輕易觸動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感,當這些情感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產生一種特別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對于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其內容往往蘊含著美好的精神品質。例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這類大學音樂作品中都飽含著強烈的強紅色愛國主義理想情懷,通過對這類優秀的大學音樂作品收集欣賞和分析學習,能更好的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激發他們的愛國志向,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感化力。
音樂教育所屬美育,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思想政治教育審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借力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首先,借力音樂教育的形式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沒有教育形式,不以一些活動作為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不會存在,更無從體現。[4]借鑒音樂教育的形式美可以有效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手段創新,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動性和鮮活性。其次,借力音樂教育的內容美。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即使有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不會有任何效果,同時,這種形式還會引起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強烈的反感,其危害遠遠大于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或不做任何工作。[5]因此,借力音樂教育內容比形式更重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可以將音樂作品、歌劇內容、人物故事這些美的音樂教育內容引入其中,從而使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具有說服力。最后,借力音樂教育的和諧美。要知道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效果,就必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相適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具備形式和內容。[6]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產生良好效果,真正實現形質兼備,就必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容、形式的和諧,在這方面,音樂教育的和諧元素對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發展至關重要。借力音樂教育的和諧美,可以真正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真善美的統一、情理形的統一。
實現音樂教育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高校音樂教育的標準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可以在有關課程的開設、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教師自身音樂素質的提升上采取有力的措施。
課堂教學是大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音樂教育的發展也需要在課堂上進行,高校應積極開設音樂課程,并在課程中引入將音樂教育理念。音樂教育使當代大學生產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7]因此,音樂課程的開設不能只是為了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文化的教育,培養他們的藝術才能,更多的應該是利用音樂教育來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健康成長。在音樂教授的過程中,高校教師不能只依靠教科書,照本宣科,要巧妙的利用課堂,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寓教于樂。例如,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將音樂的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融入其中,以激發大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學形式也應該靈活多變,除了老師的口頭講授,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音樂視頻,組織學生使用樂器合奏來引導大學生參與到音樂作品中,調動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充分感知音樂,體會到音樂教育異于其他教育的形式美,從而愉悅自我,放松心情。
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內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共同的作風總和,[8]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表現形式眾多,可以很好地融入群眾。將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合到校園文化中,可以增強校園文化的藝術氛圍,同時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高校在有關硬件設施的建設上面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可以通過建設音樂場館,建設音樂教育平臺,開展系列音樂活動,來弘揚校園文化,營造校園音樂氛圍。此外,一些高校還每年舉辦音樂節,在音樂節上將富有正能量的作品向大學生傳遞,以促進大學生建設積極,進取和勤奮的精神。高校還可以使用校園廣播在課間和進餐時間播放音樂,且要播放在大學生中流行的、深受歡迎的音樂,這樣可以放松大學生,減輕他們的課堂壓力,調節他們的心態,并間接提高他們的思想和道德素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的使命。高校教師的思想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9]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作為大學生人生道路的引領者,其言行、思想狀況對大學生們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音樂素質。要認識到音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多聽、多看音樂作品,要善于挖掘音樂教材的內容,提煉精髓,做到音樂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確保學生學有所感、學有所獲,真正促進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結合大學生們的自身情況,善于發現和捕捉每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施教,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向大學生傳授良好的健康觀念和思想。高校也可以把對音樂素質的考評添加到對教師的整體評價中,將教師的教學評價與學生的成績查閱相掛鉤,從學生層面對教師音樂素質的提高進行監督,以促進高校思政教師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在思政教育中加入音樂教育的內容,切實有效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