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國水
紹興市元培中學,浙江紹興312000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需要從各個角度去思考教學的策略,盡可能的根據教學的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并在執行的過程中,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讓課堂45 分鐘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煥發無限的生命活力,使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下面結合本人的數學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堂新課的導入,首先我們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好奇往往表現在對事物的求知欲望,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的好奇心成為學習的原動力,成為創新意識的萌芽。要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教師,就更應該盡早地完全掌握新課程的標準內容,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表現,結合學生課堂效果的體現,設計一套初中學生喜歡的教學模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根據課程的簡易程度,課前要搜集有效的教學材料,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導入和講解,使學生能夠在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時,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我們知道,當時的生產工具很落后,測量技術也不是很高明的,可是,古埃及人卻建成了世界文明的七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金字塔,這些金字塔的塔基都是正方形,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塔基是邊長為230 多米的正方形,然而那時并沒有直角三角板,更沒有任何先進的測量儀器,這的確是個謎!你能猜出金字塔塔基的正方形的每一個直角,古埃及人是怎樣確定的嗎?”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激起了學生大膽猜想,并急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
新課標指出:“能進行幾何體與展開圖之間的相互轉化”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方面。圖形的折疊、拼接、分割、展開、設計、變化等操作,是研究此類問題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們為了省時間,往往把一些需要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等親身體驗的數學問題,被老師們用一些所謂的“經驗”來代替,直接灌輸給學生。這樣看似時間節省了,但學生的課堂效率并不高。課堂教學要注重知識形成的探究過程,如動手操作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猜測和發現的環境,使學生通過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口等活動讓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力。下面以我的親身經歷給大家講一個教學事例。
浙教版課本九(下)第86 頁探究活動:一只螞蟻在圓柱的底面A 處,準備沿著圓柱的側面爬到到B 處,它怎樣爬行路線最近?先說說你的解題思路,然后給出解答,并算出最近路線的長(精確到0.01 cm)。
對于這個問題我給學生講過很多遍,但每一次講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給學生講,以我講為主,自己在黑板上畫出該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根據題目的要求,畫出線段BD,再利用有關知識求出線段BD 的長。
講好后,剛好下課鈴響,自我感覺很好,認為自己講得很詳細,也很到位。沒過幾天,在給學生做的一張練習卷上出現了一道類似的題目,原本想想學生肯定沒問題,因為上課剛講過。結果發現還有好多學生不會做,當時我真的很郁悶。后來想想,覺得也很正常,因為那一次從分析到得出結果都是我一個人在講,曲面展開圖也只是憑空想象畫在黑板上給學生看,沒有給學生動手操作曲面展開的過程。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這樣的學習只是“走馬觀花”,“看來”的結論終究不可靠。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導致這堂課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讓學生用剪刀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印象不深。因此學生不會做,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每次碰到這種類似問題,我會事先讓學生準備一些用鉛畫紙做的圓柱體的模型及剪刀。這個問題不僅是勾股定理的應用,而且體現了二、三維圖的轉化,螞蟻從圓柱體下底面上的A 點要爬到與之相對的母線上B 點處,且要求所走的路線最短,看上去是一個曲面上的路線問題,但實際上可通過圓柱體的側面展開而化為平面上的路線問題。開始可以讓學生嘗試在自制的圓柱體上從A 點到B 點尋找最短的路線,也可以發揮四人小組的作用,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尋求解決的辦法。
在學習過程中,問題是學生的思維源泉,是學生進行探究的有效載體。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優化課堂提問,設置具有啟發性、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亦或預設問題陷阱,引導學生思考錯誤原因,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與記憶知識。
例如: 已知□ABCD, 其對角線BD 與AC 交于點O,①BC=38 厘米,OD=28 厘米,AC=24 厘米.請問三角形OBC 的周長是多少厘米?②BD=20 厘米,AC=14 厘米,BC=18 厘米,請問三角形OBC 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當學生計算出問題①的答案后,數學教師可讓學生繼續計算問題②,不少學生會得出結果是:35。然后教師告知學生這一答案是錯誤的。于是他們會疑惑不解,因為他們是根據問題①的步驟進行計算的,怎么就出錯了呢?這樣,通過巧妙設置陷阱,啟發學生思考錯誤原因,可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融入學習活動中,認識與把握轉化思想,加深知識理解與把握。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多種多樣,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看教師是否運用得當,學生是否能夠進入教師的教學思維。只要我們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以新《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努力鉆研教材教法,大膽實踐,銳意進取,勇于探索,勤于總結、積累,不斷反思我們自己的教學行為,優化數學課堂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這必將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