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強 深圳交響樂團
歌劇藝術是從20 世紀初傳入中國,在早期的歌劇藝術形式中一般都是“話劇加唱”“歌舞結合”等;到了20 世紀40 年代,開始崛起一種現代意義歌劇,《白毛女》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而到了新時期,又逐漸形成多元歌劇的藝術形態。可以說,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貧瘠到豐富的過程,而經歷了廣場、劇場、稚嫩、成熟、單一、多元化等發展歷程后,最終形成的不僅是獨特的歌劇理論體系,還是一種包含了多方面的實踐體系,同時在發展中也確立了在世界歌劇舞臺中國歌劇藝術的地位。作為綜合性表演形式的中國歌劇藝術,在其特點上,也兼具了容納百川的特征,吸收西方歌劇的特色,融入我國傳統音樂、戲曲等藝術形式的特色。在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后,中國歌劇藝術就被賦予了強烈的民族特征。
民族心理是歷史文化在積淀過程中一個民族逐漸形成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影響的因素是長期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通俗點來說,即不同的民族心理受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舉例來說,在抗戰年代,因受環境影響,出現的歌劇作品大都以抗戰救國主題為主,體現了國人團結、勇敢、無私等民族心理。尤其是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更是體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其中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歌劇《洪湖赤衛隊》,基本素材為荊州天沔花鼓和民間小調彰顯了濃郁的湖北地方風格,在表現手法上再加上西方歌劇創作的一些優點,就形成了極具民族個性的歌劇交響樂。根據不同時期和社會階段下的歌劇形成特點,在建國后的歌劇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創新,例如通過《小二黑結婚》這部作品表達了新時期青年一代在解放后的反封建斗爭精神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時,著名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也用磅礴大氣的歌唱將民族情節中英勇不屈的精神全面的體現了出來,彰顯了解放后的民族精神。
在我國的歌劇藝術中,借鑒中國戲曲藝術精華也是體現了民族化特點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同時也是我國歌劇藝術在音樂風格上能實現民族化的重要途徑。從發展上來說,音樂風格的戲曲化對于我國歌劇藝術能體現民族化是非常重要的,最為突出的優勢就是音樂風格的戲曲化結合了我國民族戲曲的精華和西方歌劇藝術中的音樂文化,最能體現創新突破的則是將我國傳統劇種風格不一的唱腔及板式融入民族歌劇中。
歌劇是給觀眾看的,因此,觀眾的審美欣賞取向決定了歌劇藝術在創作上的風格特點。我國的歌劇藝術一般是吸收民族民間音樂來進行創作,創作的素材都是民歌、歌舞以及小調等,創作手法也是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此外,我國歌劇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還會提煉和吸收民間素材,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上的不同來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化作品。舉例來說,歌劇作品《白毛女》就是收集了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曲進行音樂創作,劇中的《北風吹》音樂就是吸收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陽傳》,陜西的秧歌《撿麥根》,通過對各個地方特色唱段的創作體現主人公的期待心情。而根據故事情節的不同,通過吸收河北梆子的唱段特點,用高亢剛強的音調體現主人公所表達出來的悲憤主題。有的時候,一部歌劇作品的音樂選材所吸收的不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謠,還會融入一些戲曲中的唱腔,例如歌劇《江姐》中的音樂選材,就不光采取了四川的民歌,還會融入川劇、越劇、京劇等戲曲唱腔,突顯出中國歌劇藝術音樂民族化中戲曲唱腔與民族音樂的融合。
在歌劇藝術中,可以說最為精髓的就是歌唱,而從歌劇的誕生開始,“戲劇”就深深融入了歌劇作品之中。從我國的許多歌劇作品中就能看出,其中的大部分音樂都離不開“戲劇”的特性,而利用戲劇化的特點來演繹民族歌曲,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中國歌劇的演唱中最為突顯的特點之一,可以用“歌劇的戲劇性”來稱呼。通俗點來說,戲劇性即是矛盾沖突,運用在歌劇中,就是利用戲劇性的行為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在表現形式上,不光是情節的戲劇性,還包括角色形象以及音樂表現上的戲劇性。在歌劇作品中,主要就是通過緊密結合戲劇沖突和情感脈絡,讓歌劇中的人物角色能在濃郁的民族色彩下完成戲劇狀態下的音樂處理。從中國歌劇藝術的特點來看,許多歌劇作品的創作都會借鑒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此,這就要求歌劇演員不光在表演上有出色的能力,還需要有較高的歌唱水平。這樣歌劇演員在對歌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的時候,不僅能將歌曲完整的表達出來,還能從劇本、劇情等多方面因素出發,塑造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細節決定成敗,一部歌劇作品中,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一些歌劇作品中進行細致入微的戲劇化處理過的優秀唱段。舉例來說,在對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作曲家就融入了傳統的戲曲板式和唱腔,例如秦腔和河北梆子等,將強烈的戲劇風格融入作品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比較激烈的矛盾沖突部分,越能顯著聽出戲曲唱腔的成分,劇中人物的憤怒和悲慘用戲曲中最明顯的散板板式和哭音唱法體現出來。
在中國歌劇藝術作品的創作題材上,一直都離不開民族精神的體現,雖然中國歌劇的發展不過百年,但中國的歷史底蘊卻有數千年,逐步形成的獨特內在氣韻形成了許多的民族精神,例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而中國歌劇作品雖然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創作目的不同,但是卻都有一個特點,即通過歌劇作品將我國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真實的反映出來。具體可以說是從四個方面體現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其一,反映黨的領導,這類題材的歌劇作品是較多的,最有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紅霞》《洪湖赤衛隊》《江姐》等,想要表達的主題即為了解放而奮起革命的時代精神。其二,是對中國人民不同時期對愛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題材,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結婚》《傷逝》等。其三,是對中國歷史或者民間傳統故事進行改編的題材,這類題材主要反映的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以及對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的歌頌等,代表作品有《屈原》《竇娥冤》等。其四,是對不同時期中國人民的不同風貌進行反映的題材,代表作品有《阿依古麗》《鄉村女教師》等。通過這些作品不同方面的反映可以看出,民族化特色是20 世紀的中國歌劇創作中,我國歌劇題材的最大特色,同時這也為我國歌劇藝術走向世界歌劇舞臺奠定了基礎。我國的歌劇藝術的發展雖然是建立在本國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但是卻也借鑒了西方歌劇藝術的經驗和技巧,融合我國傳統的民族戲曲、音樂,再結合西方歌劇藝術,我國的歌劇藝術可以說是真正走向成熟。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歌劇藝術雖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優良傳統,但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中,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困難。無論是藝術發展上還是傳播途徑上,中國歌劇藝術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針對當前的發展困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詳細的分析,探討中國歌劇藝術的未來發展。
當前時代文化的發展是趨于全球化的,無論是我國的傳統藝術還是西方藝術,都處于一個藝術文化全球性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因此,中國的歌劇藝術在發展時,不僅要堅持自身的民族性文化特征,還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堅持科學性、時代性與多元性的特征。民族性是對本民族多姿絢麗的民族文化的再現和繼承,體現的是民族氣概和民族精神,因此,中國歌劇藝術在發展時,是不能離開民族性的文化特征。通過在歌劇作品中對民族文化的弘揚才能喚起觀眾的文化認同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對民族性的堅持并不意味著要舍棄多元性特點,同時也要順應時代性特點。中國歌劇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用客觀的目光正確看待藝術的發展,雖然從本質上來說,歌劇藝術是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在經過對歌劇藝術的吸收、創新、發展中,逐漸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藝術。所以,中國歌劇藝術在創作和發展過程中,應在繼承傳統文化和民族性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歌劇的經驗和技巧,結合中西文化,既能體現中國歌劇藝術的多元性,也能體現出時代性。藝術的創作,來源于生活,卻又在生活上加以創造。中國歌劇藝術在題材的創作中,應該緊緊聯系人們的生活和歷史,才能讓觀眾找到認同感。
無論是中國歌劇還是西方歌劇的創作,主要還是提供給觀眾欣賞,中國歌劇藝術作品的受眾除了本民族的受眾外,還有著其他民族的觀眾,本民族的觀眾對中國歌劇藝術的文化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其他民族的觀眾卻是在試圖窺探本民族的文化。中國歌劇藝術在發展中,應秉承著理性的態度,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引起本民族觀眾的共鳴,以此維系本民族的觀眾基礎。基于當前的時代發展,歌劇藝術的市場逐漸由大眾藝術淪為小眾藝術,因此,加強歌劇藝術的受眾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在歌劇市場中,中國是極具優勢的,作為人口大國,歌劇藝術可以從校園中、知識分子的生活中、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打破歌劇藝術的狹小圈子。中國的歌劇藝術的長久傳播和發展不僅需要那些失卻受眾的努力,還需要潛在受眾的推動,因此,中國歌劇藝術需要做的就不僅僅是把失卻的受眾找回來,還需要利用人口方面的自然優勢,培育潛在的受眾。
雖然歌劇藝術是從西方引入的,但這并不代表在發展的過程中,就要一味的套用西方歌劇的創作模式、表現形式、創作理念等,因為這背離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生存軌道。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歌劇藝術要從創造理念、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彰顯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作品,但這也不代表要完全舍棄西方特色,中國歌劇藝術要在結合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帶有中國特色的歌劇藝術創作,這才有利于中國歌劇藝術的長期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全球文化融合要求我們在對中國歌劇藝術進行創作和發展中,需要將自己的目光放的更長遠,只有廣闊的視野才能準確找出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的優勢。在世界歌劇中,中國歌劇藝術的地位能得到有利保障的,無外乎是中國歌劇藝術在堅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民族藝術以及世界優秀藝術文化的吸收。因此,堅持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歌劇才是中國歌劇藝術在世界藝術之中能獲得一定地位的重要保障。中國的歷史文化是悠長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中國歌劇的創作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中源源不斷的汲取優秀的文化營養,在傳統文化的基石上進行開拓創新,緊隨時代的特征和世界文化發展的特點。同時,中國歌劇的創作也要緊密相連中華民族的情感,深入生活、民眾與社會中,感受民眾的民族情感,再將這種情感帶入歌劇的創作中,才能被民眾認同和接受。
民族特征是中國歌劇藝術能在世界歌劇舞臺,甚至是世界藝術園林中獲得一定地位的基石。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歌劇藝術也要進行開拓和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堅持民族性的特征,在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上融合西方以及世界藝術的特征。同時,中國歌劇藝術在創作時還需要注重對審美價值的體現,對創作視野的延伸以及對民族精神的追求。在新時期,中國歌劇藝術不應該被淘汰在藝術發展的潮流中,而應該以嶄新的姿態進入世界的藝術視野中,用濃郁的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歌劇藝術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展現奪目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