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暉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2015 年4 月,教育部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文件出臺,快速促進了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MOOC 時期的來臨,給大學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時機與挑戰,把傳統教育方式與MOOC 平臺有機地結合,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的調整,以學習人員為主,展現差異化學習方式,達成學分互認,對推動教育公正化、強化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責、建立滿足我國特征的在線開放課程制度發揮重要作用。2014 年5 月,深大創辦了國內大學MOOC 聯盟,之后,由北京大學MOOC 平臺發出的國內大學MOOC 社團聯合會創辦,給高職學校MOOC 建設供應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個過程中,本聯盟經由在線課程建設,聯系騰訊課堂、QQ 屏幕交流等直播工具,有條不紊地進行在線教學,教學達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由于在線開放課程很多優點,再就是學校各項政策的全面支持,本人所處的數學團隊,其實在2015 年便開啟了《高等數學》SPOC 建設,通過持續地研究與歸納,2017 年啟動《經濟數學》SPOC 課程,如今此兩門課程都已經在中國大學MOOC 得以投入使用。
(一)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關鍵內容是設計教學策略。在線開放課程資源中的微課音頻、視頻、VR 仿真等視覺效果很強的資源,通常會更加容易得到學習人員的關注,因此在建設資源時部分教師便提出,在線開放課程即編制微視頻。其實未必是這樣,假如我們真正去建設過一門課,便會得知此類資源的出現,說到底是源自學習內容的設計方案。教學設計策略即課程的總體布局和每節課內容的推進,詳細涵蓋每一部分所使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以《高等數學》中的第五章第一節“定積分的定義”為實例,該節借助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的教學方法,用來求曲邊梯形面積時,借助數形結合、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教師為主導、學生分組試驗、組間互評的教學形式。
(二)優化教學質量是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兑庖姟诽岢?,要堅持通過應用來建設課程,并且提高教學質量。是不是能能夠達到預期效果,要通過教學來表現。教師身為在線開放課程和使用的先行者,必須敢于跳出傳統教學模式的“舒適圈”,改進教學理念,建立互聯網的基本理念,優化信息化教學能力,了解專業行業的發展情況,優化數字化教學質量,推動教學內容的建設和課程的改革。
(三)改革教學模式是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展現方式。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擺脫了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師“教”為核心的理念,在建設了課程平臺之后,進入課堂的學習人員們,已不同程度地了解或是掌握了此次課的學習內容,則教師要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重點地設計教學活動,使此類知識層次不同的學習人員,達成可促進學習的效果。所以,“教科書、教師、課堂”對課程建設沒有太大的幫助,必然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反言之,教學模式開始朝著其他的方向予以調整。
(一)重建設,輕利用。為防止一些學校立項后不建課或延遲建課,如今的這種課程建設主要是借助“先建設、后立項”這一原則進行。所以,從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決了“重立項、輕建設”的不足。但是,這種教學會有新的問題。從各方的調查而言,基本原因有:其一,在線開放課程未能有足夠的經費來維護。學校可為其提供專門的管理專項費用。其二,在線課程未能得到足夠的激勵。教師是推進這一工作的主要力量,然而往往在對這些資源予以建設后,教師就不會那么有熱情。需要學校教學部門為領頭羊,編制對應的激勵政策,提供技術層面的幫助和服務。其三,在線學習的學分進行互認的政策不是特別的清晰。部分大學已補充了“學分互認”體制,達成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平臺的課程證書抵換線下課程的學分,然而大量的大學仍舊未能全部放開。就我校來說,也只開放了一些課程的學分互認,對部分專業關鍵課程,仍舊難以保證。所以,缺乏學分的激勵,直接造成學生中途中斷學業,結課率不高。
(二)用戶反饋及時性差。在線開放課程在平臺上線后,我們的學習人員(即用戶)的學習時間、學習頻率未必是固定的,而用戶期望在這里提問,立刻便可以得到解答。然而因為課程團隊的工作人員很少,根本難以及時回答平臺上的反饋,導致用戶體驗效果不佳,也使得學習人員流失。圍繞此問題,此課程組織每回開講前,就清晰了在線值班表,盡管新增了許多工作量,然而大家共同合作,能合適地應對一些壓力。此外,教師能夠培養部分杰出的學生身為協同管理人員,幫助教師參與平臺管理。
(三)課程資源共享力度不足,重復建設較突出。同樣的一門課程,許多大學都在建設在線資源,而且內容大致一致,這是人力和資金的較大的浪費。高職學校間要強化溝通,倡導同類型的高職學校予以課程共建、資源共享,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開展好相關課程的建設。已建設上線的課程,要經常宣傳,把領先的課程建設思想和教學改革經驗予以推廣,使大量的高職學校教師清楚在線課程、有意愿利用已有的課程。
盡管高職院校課程的在線教學工作面臨著不少的問題,但是我們如果始終對這些問題進行一定的關注,并及時的提出解決策略,持續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最終必然能夠得到社會不同人員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