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驕
(廣東理工學院 學生處,廣東 肇慶 526100)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程度的廣泛提升,及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視程度的普遍增強,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規范性也越來越受重視。
為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規范性,更好地服務高校學生,在高校心理工作中,必要時需與學生的監護人簽訂規范的知情同意書。知情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 forms,ICF)是學校與學生監護人進行溝通的文書,一般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學校告知學生監護人有關其子女在校的身心健康、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異常情況,并提出如何處置的建議;二是由學生監護人進行自由抉擇和同意與否的表態。
簽訂知情同意書對于學校和學生的監護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監護人來說,簽訂知情同意書有助于提醒他們高度關注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強對子女的家庭社會支持,采取及時并正確的預防和干預措施,促進其子女的健康成長;對于校方來說,簽訂知情同意書,可以幫助校方及監護人明確雙方職責之所在,幫助雙方承擔相應責任,履行應盡義務,避免監護人與校方產生糾紛,有效維護校方的權益。
知情同意書之所以有效,并且能夠發揮作用,在于它有其法律依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2017 年10 月1 日起施行)中的第二條至第七條,就保護了當事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對由于精神障礙導致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了自知力的情況,民法典第十三條至第二十三條對不同病情下的監護人的代理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若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應,例如明知子女患有精神障礙卻不愿陪讀、不愿送診、不督促規范服藥也不愿接受校方提供的合理建議之類的行為,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在民法典的第十八條、第三十四條和第三十六條中也有規定。
法律的依據保障了知情同意書的效用。除此之外,簽訂規范、有效的知情同意書在實際工作中尤為重要。若簽訂的知情同意書內容模糊、格式不規范,可能會影響其作用和效果。規范的知情同意書通常包含四個要素:信息告知、信息理解、自由選擇和同意能力。其中信息告知和信息理解,目的在于使監護人了解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等狀況,屬于知情范疇;自由同意和同意能力,指監護人需要具有同意的能力,并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同意,屬于同意范疇。
一份規范的知情同意書,需要包含以下內容:(1)基本信息:學生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年級等相關身份信息;(2)信息告知,即學生情況的概述:學生身心健康、學業成績和生活的異常狀況,包括癥狀、體征、心理測評和醫學檢查檢測結果;(3)診斷與評估結果:幫助學生監護人正確理解評估報告、病例記錄和相關診斷的意義;(4)建議與要求:學校(由心理咨詢師或校醫)對如何妥善處置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的建議,包括建議由監護人帶子女去醫院就診、休學、陪讀、家庭看護,復學要求等等,學生監護人有權自由選擇并承擔相應抉擇的法律責任;(5)簽名與日期:登記法定監護人的基本信息,法定監護人親筆簽名(無法簽名可用手模)以及注明簽訂日期。知情同意書須具備以上五項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可根據情況增添其他必要內容。
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知情同意書因其內容和形式的特殊性,也有其特定的適用對象。根據《精神衛生法》、《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應視為簽訂知情同意書的適用對象包括:(1)疑似精神障礙的在讀學生;(2)有適應障礙的新生;(3)已經確診為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等各類精神障礙的在校學生;(4)有偏執性、分裂樣、反社會性、邊緣性等人格障礙者;(5)習慣與沖動控制障礙者;(6)性變態障礙者;(7)有自殺未遂、準自殺、自傷行為者;(8)其他學校認定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或公共安全造成危險的個人;(9)嚴重違反校規,有品行障礙者。當學校經過心理行為等綜合評定,認為學生有以上情況中的一種或多種時,應及時約定學生的監護人前來學校商議及簽訂知情同意書。
由于知情同意書適用對象的特殊性,在約定學生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時有其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有疑似精神障礙、有自殺自傷風險或無法控制沖動行為的學生,往往對自身情況的保密性十分在意,其中有一些與家人關系不和的學生十分抵觸家人對自身心理狀況的了解,或者擔心家人無法理解、接受甚至因此對其發怒、打罵,在得知校方將自身情況告知家人時,可能會勃然大怒進而做出沖動的、過激的、無法挽回的行為,對自己或他人實施傷害。因此,在通知學生監護人前來簽訂知情同意書時,要采取合適的方式,注意照顧學生監護人的情緒感受,并且要求其在與校方領導見面之前對其子女暫時保守秘密,確保學生在監護人到達前的情緒穩定和人身安全。在監護人來到學校后,校方需指定合適的負責人與學生家長面談,耐心介紹學生的有關情況,說明簽訂知情同意書的目的、作用、意義和法律依據,保障監護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簽訂規范的知情同意書,遵守知情同意書的簽訂流程,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基本要求,也是知情同意書發揮效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