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越 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建構主要是在實用主義基礎上,圍繞著分析、實用、實踐三個維度展開的?!笆紫仁欠治錾眢w美學,它主要闡述了身體感知和實踐的基本本質,以及它在認知和建構現實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其次則是實用主義身體美學維度,其重點是如何改善身體及其比較與批評。最后是實踐的身體美學,它屬于身體美學的執行范疇,側重于歸納總結各種身體進行訓練的方法”。①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基本框架由以上三個維度構成。
當下,社會對于廣場舞的些許看法總是加以意識形態化,對于廣場舞的評論與報道總是出現敏銳的言辭,使得人們對其普遍存在偏見。但廣場舞作為舞蹈的一種,其動作本質是人們內心活動的投影或象征性的表現,從而以一種符號化的身體動作來表達內心情感的波瀾。
因此本文試圖從身體美學的三個維度詮釋廣場舞的身體表達,以此尋覓到一條新的研究線索,讓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再次認識廣場舞。并期望能夠充分發揮這一研究線索與脈絡的延展性,使其在今后更深層次的研究中得到更為全面的擴展與完善。
分析的身體美學是身體美學中描述性與理論性的一個分支。舒斯特曼主要用其解釋了身體進行感知與訓練的本質,以及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對世界的建構中其身體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解釋了身體是如何被權力塑形的,如何作為權力的工具而被雇用的。由此,我們可以將其用作分析某個文化中不同亞文化群與不同階層的身體復雜性。
與此同時,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舒斯特曼還提及??碌纳眢w觀。他認為??聻槲覀冋故玖艘环N對身體的認知與理解的全新方式。福柯的身體觀使我們能夠了解,社會中繁復錯雜的權力等級究竟是如何被大眾廣泛地執行與不斷地重復著。它們不一定要依靠法律的制定或者是官方予以權力使它正式生效。它簡單到只需要通過大眾日常種種身體習慣的表現,就能反映或強化各種權力等級或制度。由此,想要隱秘地保留或物質化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只需要將其轉換成大眾身體中的各種行為習慣與社會規范。因此,一個時代的群體記憶總是會在不經意中就通過身體動作展現出來,并且身體這一媒介總能夠傳達出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較為真實的感受。正如“身體不會說謊”,通常這一感受與情感不會出現較大的偏差與扭曲,也不會影響或改變下一個時代的群體對于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感知。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目前大多數的廣場舞隊都是以自主學習網絡舞蹈視頻為主要途徑,并且大多數隊員都沒有經過舞蹈專業的培訓與指導。這種自發式的“隨著音樂起舞,且能夠同步和諧”的現象正是因為在他們的身體中存在著一種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與強烈的情感認知共情的能力。并且這一身體機能往往早于語言的機能就已“進入”群體的身體里。當一定的情境再次出現,這種身體機能的“記憶”被喚醒,同時跟隨著相同的動態、動律、造型與表演風格進行身體語言的敘述與表現。如果從這一刻起,我們將“記憶”的詞性從名詞變為動詞,然后從動詞變為名詞,則意味著一個人、一個群體、一種現象可能會再次被賦予價值和意義。
正如我們記憶中的內容在相關的經歷結束后就開始被記住一樣,一種現象首先必須消失,然后才能完全進入人們的意識之中。而廣場舞的“消失現象”也正是我們需要探尋的“根源”。追根溯源,20 世紀40 年代以來,以“紅色革命”和“集體主義”為特色的新秧歌運動開始,這一容易被當代中國公眾所接受的文藝活動樣式,從黃土高原興起,發展到全國,開創了群體文藝活動嶄新的局面。此時秧歌的動作特點主要以“扭”“擺”“走”為主,其舞蹈的基本形態主要呈S 形與圓弧形,并伴有節奏感強烈的鑼鼓伴奏。由此可見,此時的秧歌舞追求熱烈質樸的意境,以表現生命活力和積極的“入世”態度。這一大眾舞蹈形式也逐漸對于廣大群眾的審美意識和身體表現形態都產生了持續且深遠的影響,使得社會記憶結構的三個層面均達到高度的統一。如果說“新秧歌運動”是一種全新的民族藝術形式的興起,那么20 世紀60 年代的忠字舞和樣板戲則是在原有的藝術形式上進行革新、不斷豐富的藝術活動。并且這一活動極具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治需求。關于“忠字舞”的記憶,我們可以看到最為鮮明的舞姿造型,即側身弓步、弓腿曲臂。其整體呈現出簡單、機械、直白的動作特征與圖式化的身體表象,以此表達群眾對偉大領袖的忠誠。即使在形式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忠字舞非常簡單易學,不需要經過專業舞蹈的訓練,其特殊的“草根性”很快促成了全民皆舞的境況。而在改革開放后,廣場舞逐漸褪去政治意識形態,其形式也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主要呈現出多樣性、草根性、包容性的特點??梢哉f,當下的廣場舞更是融合了所有的舞種、舞步與舞姿,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當下群眾對健美、社交、娛樂的追求。通過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態勢的對比,不難發現,群眾舞蹈承載著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時期的集體記憶。并且無論它是哪一種需求的身體投射,都具備著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個方面。換言之,當下隨處可見的廣場舞,不失為一場身體表象與身體記憶的歷史演進。
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記憶是一種集體社會行為,現實的社會組織或群體都有其對應的集體記憶”②。通過對過去的記憶形態的追溯,可以合理地解釋到,當下廣場舞的主力軍“大爺大媽”們就是擁有著一個共同記憶的群體,即那群在年輕時舞動著新秧歌的“年輕人”。由此可見,廣場舞以身體作為記憶媒介,并沒有使過去與當下的關系斷層,而是在對過去的記憶形塑的基礎上因其繼承性而產生了一段記憶的“慣性”。這種“慣性” 在不斷的歷史時期的實踐中保持和傳承著,進而逐漸形成這個群體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這個群體的符號。
廣場舞這一群眾舞蹈活動,正是在強調著某一特定的群體在相對特殊的歷史時期與環境中形成的社會記憶。并且隨著時間的延續,這一群體與社會會給予彼此歷史的特性,從而使得身體媒介也逐漸成為這一時期中的社會記憶。因其帶有群體心理的“庇護性”,這一群體的凝聚力便會得到持續的強化。
在實用的身體美學維度下,舒斯特曼主要以突出“身體”作為哲學與美學研究的主題。他將藝術與身體甚至是意志相關聯,并把身體作為感性審美和創造性自我塑造的核心場所。這是因為他認為身體的本源之美是不可或缺的,藝術也是身體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
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的核心特征還表現為,身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具有反思性與意識性的。換言之,身體里充滿了生命、活力與目標,“是主觀感覺的中心,并明確了個體的空間坐標?!雹鄄⑶宜囆g活動廣泛地根植于身體的認知活動與感知活動中,其中就包括了社會、宗教、歷史等多種認知要素。這與阿諾德柏林特所言不謀而合。在阿諾德柏林特看來,身體的感官形態之于藝術形式的體驗,是一種優先條件。并且這一體驗統一于身體各類肌肉的觸覺與各類身體感覺。
在《身體美學》一書中,舒斯特曼曾圍繞著身體感知一詞,深入探討了身體本身的內在感知與意識能力問題。正如??滤?,身體是自我知識和自我轉化的特殊且最基礎的場所,并且通過轉化性的經驗得以美化人的內在自我感知,而非只是通過使自身的外表合乎時尚而美化外貌來實現自我加工。
蘇珊·朗格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④“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不得不感受生命的短暫跟孤獨。因而,文明的人不僅需要物質的溫飽,還需要精神的慰藉,其慰藉的最終指向便是一種終極關懷?!倍谙湛磥?,只有藝術所創造出的“活動形象”,才能夠重新塑造出現實生活中早已支離破碎的人格,以此進行審美活動的烏托邦。⑤隨著當下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更多向往對精神需求的追求。而廣場舞這一早已存在于群眾記憶中的活動形式,在當下更是以一種透過身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情感載體,使得群眾內心的情感得以表達與宣泄。
換言之,廣場舞在當下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健身方式而存在,它更大的價值體現于巧妙地解決了老年群體情感皈依的社會問題。廣場舞以其獨有的包容性與草根性,使得老年群體獲得一種從未感受過的被接納,不再被內心的孤獨感束縛。通過在不同旋律中變換不同的舞姿動作,其內心情感得以表達與宣泄,最終運用身體回歸到情感表達。并且在歡快熱烈的音樂聲中,不同風格的舞種、舞姿、舞步豐富著老年群體的身體動作,使其在舞動中專注于自身感知的回歸,既放松了身體又能忘卻內心思慮,以此達到神舒體靜的最佳狀態。
作為舒斯特曼理論的最終歸宿,實踐維度是身體美學重要分支之一。實踐美學主張美感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身體的動感,而非僅僅源自生活。因此美感又可以看作是一種身體合乎目的合乎規律的自由感受。
舒斯特曼指出,我們不能局限于通過與身體相關的知識的獲取而增進對人文藝術的理解和參與,而應將更多的注意放在通過身體的實踐與思考,以完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以此獲得幸福感。換言之,我們應將身體視為人類思考以及行動的主體,注重對其加以改善與重塑,并且通過這一形式有助于生活的審美化。舒斯特曼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還曾談到:“充滿靈性的身體是我們感性欣賞(感覺)和創造性自我提升的場所”⑥。作為群眾舞蹈,廣場舞正是以“靈性的身體”為載體回歸身體感知,得到內心情感的宣泄與釋放,并以此形式在有意識或“集體無意識”的境況下創造與欣賞自我,實現身體語言的審美化。
身體訓練的實踐,并通過實踐改善和提升身體本身是實踐的身體美學所強調的核心。廣場舞正是通過身體訓練的實踐得以喚醒參與者的身體感知、培養參與者的身體意識,使其達到由身體到內在的改變,以此達到身體語言的審美化,
1.完美體型
增強體質,完美體型是眾多參與者加入廣場舞這一活動形式的初衷。從運動理學看去,廣場舞因其動靜相結合的運動方式,有著傳統意義上的健身操所不能及的優勢。在伸縮肌肉纖維的基礎上,廣場舞在舞姿變化中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地消耗參與者體內多余的脂肪。并且廣場舞的動作鏗鏘有力,能夠較好的發展四肢核心力量,既健身又健美。
2.優美姿態
廣場舞以身體動作為媒介,多以動態中穿梭動作以及動靜結合造型,構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身體美的形式和審美感受。并且廣場舞極具民族性,融入民族的文化,近幾年更是漸入國際的舞臺。
并且,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當下廣場舞總體呈現出的“統一” 的審美特征給群眾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首先是節拍的統一,這易于參與者的跟學,也影響著音樂的選擇,許多廣場舞音樂在重拍上加強音效,重低音通過公放音響尤為突出,刺激聽者的聽覺;其次是面向的統一,大多數廣場舞往往是同一個舞隊的面向統一,這同樣易于參與者跟學。這就意味著,除非是廣場舞比賽中舞隊的編排,自娛性的廣場舞形式大多為單人的動作套路,舞者之間較少身體接觸,也較少互相配合的動作,易于參與者隨時加入與退出;再次是動作的統一,這一點可謂是一脈相承于中國傳統民間的節慶舞蹈。這也是二者可以互相借鑒、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廣場舞往往是在四拍或二拍音樂中,舞句的左右重復加上方向的變化,附點切分變化、空間的高低變化較少,且動作多集中于四肢,軀干的主動運動較少,且舞蹈練習時間多在半小時以上,曲目較多。這樣的形式易于舞者學習、記憶,這也是廣場舞具有健身功能的重要緣由之一。
理查德·舒斯特曼所主張的身體美學以分析的、實用的以及實踐的身體為中心,對我們的身體意識與身體經驗進行了系統且批評的思考。本文主要從身體美學的視闕引入,不僅能為廣場舞的學術研究帶來全新的契機,同時能夠使我們深入到廣場舞的身體形態與內部情感的最底層,將審美經驗擴大到整個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認識領域。
注釋: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190 頁。
②[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③[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劉檢:《身體美學與烏托邦式身體》,《世界哲學》,2011 年,第05 期。
④[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年,第75 頁。
⑤王錦坤:《廣場舞的美學意蘊》,《美與時代(下)》,2014 年,第11 期。
⑥[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