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捷暢 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
王靜遠 廣東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當前,在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國際國內意識形態相互碰撞,高校文化呈現多元、多變、多樣的趨勢,同時,大學生對于精神世界以及獲取知識的途徑有了新的追求,這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音樂作為現在大學生最喜愛的娛樂形式之一,音樂的類型、內容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音樂通俗易懂的歌詞以及豐富的旋律,深深影響著現在90 后、00 后學生。因此,如何使音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運用音樂的美育、德育作用,進一步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教育的效果,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創新探索之一。
《樂記》作為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方面的著作,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考和美學。在古代,統治者通過音樂對人內心情感的影響來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維持社會秩序以及安定人心,因此,“樂教”的內涵與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一致,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借鑒。通過對“樂教”中優秀教育做法的總結和提煉,我們發現音樂具有教化功能、社會功能與政治功能,能夠促進完美人格的形成,幫助人抵制不良的欲望,如果將“以樂為教” 思想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發揮音樂的育人效果,不僅增加了教育的樂趣,而且通過寓教于樂,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內心,內化于心,同時使教育本身的趣味性更強,更具靈活性,從而提升育人的效果。
音樂本質上屬于聽覺藝術,它通過不同的速度、旋律、力度、音色和節奏等媒介將美妙的聲音傳遞給人們,帶動和引導聽眾去感受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音樂的美育功能;而音樂歌頌友情、親情以及人生道理的作品,則可以正確引導聽者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再者,音樂所具有的生動、隱喻等特性,使得音樂教育的方式符合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學習規律。
根據類型及特征,音樂可以分為娛樂性音樂、情感性音樂和社會性音樂三種。娛樂性音樂的思想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沒有過多思考的內容和形式,主要作為娛樂和消遣;情感性音樂在音樂內容和編曲上具有對情感世界的微妙描寫,能夠引導人的情感和道德;社會性音樂則是具有強烈政治傾向和階級性的音樂作品,內容上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思想批判性,主要發揮時代引領的作用。因此,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維方式以及心理特點,利用音樂的娛樂性、情感性、社會性,將音樂的美育功能融合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同時也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
目前,音樂教育在高校中的實施方式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音樂類專業的教育教學,對象為音樂相關專業學生,培養他們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有專業的劃分以及系統的教學方式,但受眾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無法接受到專業的音樂教育;另一類是以通識教育形式進行音樂教育,也是目前高校除音樂類專業學生外其他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而且在大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中,音樂教育只是作為一門選修課,課程安排受到音樂教師數量少、教師水平有限、課程與學生專業課沖突等因素影響,加之許多學生上選修課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足夠學分,且老師在上課時存在馬虎應付、課堂紀律不嚴的現象,導致音樂教育在大學生中的覆蓋面小、教育效果不佳,無法真正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第三類是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學校相關學生工作部門以藝術團、合唱隊、校園歌手比賽等方式形式開展音樂美育,但是主要由學生憑借自身興趣參與,參與比率較低,娛樂性質較強,缺乏真正的教育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部分,貫穿著高校育人的各個環節。在傳統教育中,音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歸類于不同的學科當中。在傳統教育方式上,音樂教育主要通過音樂本身的律動性和觀賞性,利用自身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具有生動性與互動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灌輸以及思想引導,主要依靠理論講解及外界思想影響,相對來說學生較為被動去接受教育,學生對此缺乏興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二者卻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均是在素質教育平臺上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為了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及建設者,同時,音樂教育的趣味性可以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弊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好的音樂作品往往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情感,紅色音樂作為傳播我國先進文化和弘揚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具有時代性、廣泛性、多樣化和大眾化等特點,它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歌頌了愛國情懷和革命烈士的精神品質,是中華兒女歷經歲月磨煉的精神傳承。王小琴在其關于音樂和倫理道德著作中便提到,音樂文化具有德育功能,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強學生進取心,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便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
每一首優秀紅色音樂作品,都是闡述了當時人民最真切的感受,描畫了最真實的歷史畫面,以旋律譜寫心中的情感,用最樸實的語言述說時代的呼喚。如《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人民在危難之際,堅韌不拔,以壯闊的氣勢英勇奮戰的民族氣概;《黃河大合唱》勢起黃河,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豪邁的歌聲表達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又如《我的中國心》,以流行樂的旋律吸引著青年人的聽覺,直抒心意的歌詞訴說著在外漂泊的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真摯思念與深深的自豪,而由香港同胞的深情演唱,更是解開了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困苦與壓迫,讓人們深深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因此,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將紅色音樂融入教育教學之中,充分發揮紅色音樂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以紅色音樂作為切入點,通過歌曲的內容、創作的歷史背景等展開,為學生在音樂中構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歷史時代畫面,讓學生更加具象地體驗祖國的偉大與不易;也可以通過舉辦紅色歌曲合唱活動,在練習中讓參與的學生認真感受歌曲的魅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而聽眾則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歌曲的情感。
如上文所述,除了音樂相關專業的學生,目前絕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音樂教育課程主要是依托選修課,課程開課量少,又因缺乏科學、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導致對學生的考核不嚴格、學分易得等問題,學生樂于“搶”這些課,但“搶到”的學生不認真學習,而大部分學生則是無法“搶到”,同時,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音樂教育娛樂性、隨意性更強,無法代替課堂教育,使得音樂的美育、德育作用得不到發揮,缺乏系統性引導教育。因此,音樂美育、德育作用的系統發揮亟需增加它的課程開課量和覆蓋面。對此,高校可以充分將音樂教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緊密結合,利用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教育目標,相互轉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從音樂形式及內容為切入點,通過歌曲中通俗易懂的歌詞或歌曲內容,來解釋說明某個抽象的哲學觀點或概念,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以活躍教學氣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或者以一個音樂作品展開,從人物、事件出發,分析作品的所處環境或者時期,探討其中的經濟、政治理論或包含的道德觀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同理,在音樂教育課上,音樂教師則需要有意識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動融入教學中,不單單在音樂鑒賞和音樂理論知識上向學生進行灌輸,而是可以如上述所說,從優秀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所處時代以及音樂本身內容等,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操、精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決定著學生能否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在國內外眾多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音樂在心理治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運用,積極的音樂作品具有舒緩不良情緒、緩解抑郁、改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以及培養大學生積極面對挫折的態度等作用,而浙江大學在對新式音樂教育的探索中,通過優化音樂課程設計,改進課堂模式、校園文化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調節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這給予我們很好的經驗借鑒。因此,我們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如將心理健康教育課與音樂教育課相結合,以積極向上的歌曲或者優雅知性的古典音樂作為代入點,讓學生在專業的心理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音樂的旋律及積極的歌詞建設自身心理調節的機制,同時建立良好的自我心理疏導;在平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心理委員在班里分享積極舒緩的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同學生改善情緒,就如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通過每日音樂分享,幫助居家學生調節煩躁、焦慮的情緒。通過統計,有96.34%(948/984) 的同學表示在不良情緒時通過聽分享的輕音樂對舒緩心情有所幫助。因此,將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課堂結合、校園文化、日常生活分享等方式,發揮音樂的治療作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來進行,而是需要以學生更為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引導。音樂作為目前大學生較為喜愛的娛樂載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具有眾多類型,不同的音樂及音樂內容,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從古至今,音樂的美育、德育作用已經被證實有益于提升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愛國情懷,其治療作用更能幫助調節人們的心理健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將音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音樂教育的生動性與互動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及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