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雨茜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中對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提出:“地方和學校應根據各地的人文社會環境和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民族地區還應將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 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樹立保護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地方音樂也稱作鄉土音樂、本土音樂,每個地區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會產生具有區域性特色的音樂文化,很大一部分的音樂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悄然形成。地方音樂是一個大的載體,正在向我們傳遞著多元的民族文化,音樂教育工作者有義務把這個載體引入到學生手中,一方面加強民族文化意識,另一方面為文化創新做準備。現如今地方音樂課程在當地的實施現狀到底如何?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共性的問題?這些共性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是否有相應的解決對策?處于信息化的時代,是否有更多的資源需要開發利用?
通過主題檢索“知網”數據庫,共找到相關文獻241篇,其中期刊論文186 篇,碩博論文55 篇。筆者總結出這些文獻大多是地方音樂課程在當地學校的現狀與問題、課程難以展開的原因以及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對策的研究。
文獻中以少數民族地方音樂課程為例的占大多數,主要是云南、貴州、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少數民族相對于漢族地區而言地方音樂文化資源更為豐富,其地方音樂課程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實施現狀更具代表性。
部分學校整體音樂教育觀念落后,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云南昆明市祿勸縣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以祿勸縣屏山小學為例》一文,作者楊婭敏認為昆明市祿勸縣農村的小學教育整體滯后,當地小學音樂教育更是面臨音樂教育觀念落后,師資匱乏,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還有《安徽農村中小學地方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以桐城歌為例》的作者潘競指出,安徽省優秀的地方音樂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主觀積極性不夠;民眾的觀念認知不夠等。
教師的重視程度和自身的教研能力對于地方音樂課程的發展起主要作用。在《麗江納西族音樂在小學教育中的使用現狀調查研究》一文中,作者曾瞾運用調查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統計法從如何學習、傳承本民族音樂的角度敘述了麗江古城區和玉龍縣具有代表性的小學使用音樂教材的種類和現狀。作者通過走訪發現由于鄉土(本土)課本的高損耗量,麗江的四所小學均停止使用本土音樂教材。僅有一小部分熱愛納西族音樂的教師還會把這套教材中的一些歌曲作為課堂上的補充內容,而更多的教師則選擇專心上好國本教材里的內容。作者指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重視度不夠。提到師資情況的還有《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區塔城市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反思》的作者曹勇冠具體對塔城市第一小學和塔城市第五小學進行研究,他發現現音樂教學與傳統生態處于脫節狀態,教學觀念的落后,音樂教師的定位不清,教師教研能力薄弱等等原因阻礙了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為此作者提出了四個融合。
地方音樂課程開展需要有教材的指導,多個學校出現了教材不適用等問題。文獻《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實施現狀分析》一文對四川中小學音樂課程中地方音樂的實施現狀進行分析,文章指出四川省復雜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鄉土音樂文化資源,當地多所小學提出“進課堂、進課程、進課題”的“三進”理念,在實施過程中結合學生接受能力,改編了一些困難的川劇歌曲便于學生接受。
學生整體積極性不高也是常見問題之一。郭舒瑜的《小學音樂課中地方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昆明市新呈貢區斗南小學為例》一文提出我們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有價值、有特色的優秀地方文化資源,使地方優秀傳統音樂得到傳承與發展。作者在斗南小學前期調查表明,新呈貢區的民間歌舞花燈和地方戲曲滇劇都融入了校園生活,僅有部分學生對花燈和滇劇有所了解。但通過問卷調查之后發現依然有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地方音樂持無所謂、甚至反對的態度,作者指出主要問題涉及到三個方面:教師、家長和學生。劉鳳琴《福建地方音樂課程資源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開發的建議及其措施》概括總結了福建閩南、閩北、閩西和閩東主要地區地方音樂課程的開展現狀,這些地區整合了地方音樂資源,使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音樂課程在中小學實施開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作者指出在這其間出現了師資不平衡、缺乏地方音樂教材、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
整理文獻可以看出:地方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現狀存在共性,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師資隊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并且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有部分老師覺得自己只要教好教材上的知識就行,根本不會花時間去考慮教材外的音樂課程資源,而學生作為一個被動接受者,地方課程的存在與否取決于他們的老師。其次是地方音樂課程教材的問題,有部分地區針對鄉土音樂編寫專門教材,但是教材中選取的內容學生難以接受,即學習地方音樂有一定的門檻,這樣導致學生的興趣下降,學習起來極其被動;還有部分地區沒有編寫專門的教材,完全靠教師的自身經驗知識傳授給學生,地方音樂則是作為補充內容。最后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這一點實際上與前面兩點之間存在某種關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愛上地方音樂這一問題是要不斷思考的。
《安徽農村中小學地方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以桐城歌為例》把政府重視程度歸為首要原因。《小學音樂課中地方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昆明市新呈貢區斗南小學為例》也指出由于缺少地方政府這個“強推手”,教師都是跟著教育部門走,如果教育部門不重視起來下面的教師也一樣不會重視。《地方文化視野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研究-——以烏蘭察布地區部分中小學調查為例》作者郝文強在文中指出在多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并存的烏蘭察布地區,音樂課程仍然被稱作“副課”,是所有課程中的調味品,即使社會各界在認識和教學設備投資上有所改善,但還是和發達地區存在很大差異。
《麗江納西族音樂在小學教育中的使用現狀調查研究》中,作者通過走訪和訪談,發現古城區和玉龍縣的部分教師是因為工作調動新轉來的,還有一部分教師以前教的并不是藝術類課程,他們對麗江的鄉土教材知之甚少,對本民族文化進課堂的意識和感情比較淡,而老教師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整體來說,教師群體對本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態度和做法都是不堅決的。《安徽農村中小學地方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以桐城歌為例》中也指出目前安徽省在地方音樂校本課程建設方面,遠遠落后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和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原因之一也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主觀積極性不夠。文獻《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提出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不足,是因為師資培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自身教育理論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出現問題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點:一是地方政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學校聽從教育部門的安排,教師聽從學校安排,缺少了政府這個“強推手”,地方音樂課程的起步就變得困難,教學設備的投入也會因此受影響;二是教師對于地方音樂認識不足,這點源于最開始學校招聘教師的要求,部分學校對于音樂教師的門檻較低,教師自身理論基礎薄弱;三是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學習本身就是被動的,加之全球信息化和多元文化的沖擊,若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很難主動探索學習本土音樂。這一點在《麗江納西族音樂在小學教育中的使用現狀調查研究》一文中也曾提到。
1.開發對策
《基于本土音樂文化的河北民歌校本課程開發》的作者安娜以河北邯鄲峰峰礦區春光中學為開發對象,希望能將本土音樂文化與開發音樂校本課程相結合,達到有效繼承和傳播各個地區的音樂文化的目的。安娜繼續分析了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專門針對春光小學提出課程目標與內容、課程實施建議與計劃等等。
《揚州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作者高潔重點在于理清開發與利用的原則,分析具有針對性的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規程,提出了四種模式和四種策略。其中四種模式分別是:問題模式、主題模式、拓展模式、興趣模式;四種策略分別是:1.強化資源開發利用意識;2.加強資源的普查與篩選;3.建設課程資源庫;4.完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保障機制。
皮歡的《四川涼山彝族音樂文化資源融入中小學地方音樂課程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開發具有涼山彝族特色的地方音樂課程十分必要,要開發具有彝族特色的地方音樂教材;并且豐富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出了一種作為宗教文化的畢摩音樂,開發以畢摩音樂為主的綜合音樂課;拓展四川涼山彝族地區音樂課外實踐教材。
如今社會各界對于音樂素養的認識有所提高,都有意識到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學校音樂教育需要有可行性的專業人士,這將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來指導課程的實施,具有指導意義。
2.實施對策
《小學音樂課中地方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昆明市新呈貢區斗南小學為例》中,作者郭舒瑜認為要解決地方音樂資源利用不足的問題,首先要從根本原因入手,結合學生的音樂學習的心理特點,選取適合小學生的課程資源;另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研究;再者要注重校外課程的開發;最后要有一個完善優質的評價體系。
潘競在《安徽農村中小學地方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以桐城歌為例》一文中明確給出了桐城歌校本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他認為在音樂教材中設置桐城地方音樂課程要分為賞析和學唱兩個部分,同時也要發揮音樂教師的積極作用,“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還要積極認真的備課,將以審美為核心,選用的歌曲要熟悉并準確范唱,要知道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更要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增強教研能力。最后推動多方協作模式,共同推動桐城歌校本課程的開發”①。
《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區塔城市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反思》一文,作者曾勇冠提出了兩點對策:一是全面推進教育改革,更新音樂教育教學觀念;二是多元背景下音樂師資隊伍培養與建設。他想從教學觀念和師資質量入手,傳承、繼承、發揚傳統音樂并非靠一時的熱情,而是靠平時的積累和耳濡目染,并且要在扎根民族文化的同時拓展多元文化的視野。
面對各地區課程實施所出現的共性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具有決定性的師資問題解決。首先教師自身要增強民族意識,發揮積極作用;其次要把握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不做“一言堂”,從學生的自身經驗出發;在傳遞音樂知識的時候不能忽略學生學習地方音樂的過程和音樂的審美性,要知道地方音樂課程不僅僅是技能的學習,而是要最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中國的音樂教育中,我們應該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傳承下去,追尋原生態的民族音樂。傳統音樂作品不但可以使學生有聽覺上的享受,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需要傳統音樂、民族音樂的融入,其中豐富的內涵,是人生智慧與文化建設的精神家園。而距離我們最近的傳統音樂就是地方音樂,在整理查閱了有關地方音樂在校本課程中的現狀及研究后,筆者認為存在的問題是有共性的,因此也想呼吁更多有關地方音樂課程建設的有識之士,共同守護我們的老祖輩留下的寶貴財富!
注釋:
①潘競:《安徽農村中小學地方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以桐城歌為例》,《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 年,第4 期,第132-1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