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楊柳楓 (太原師范學院)
弗朗茨·李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十分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著名鋼琴演奏家、指揮家,同時也是非常著名的鋼琴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李斯特的“鋼琴之王”的地位,是鋼琴音樂發展歷史長河中無人可取代的。[1]李斯特出生于1811年10月22日,從小居住在匈牙利雷汀村,這個村子距離當時的音樂大都市維也納只有不到五十公里,但是這座村莊與世隔絕,且在這個村子的周圍存在著許多吉普賽寨子。李斯特的兒童時代就是在吉普賽寨子周圍度過的,所以他對于吉普賽的民族音樂有很深的理解。吉普賽的許多音樂來源于匈牙利音樂之中的馬扎爾音樂,每逢盛大的節日或是大型的集會,村子之中以及營寨里面的人們就會載歌載舞,在一起歡聚慶祝。李斯特十分沉迷于匈牙利地區以及吉普賽民族獨有的舞蹈音樂音調、音樂節奏,這些獨特的音樂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因此,在李斯特的音樂創作中吉普賽的音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啟蒙作用。
李斯特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匈牙利狂想曲》可謂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這些吉普賽民族音樂的元素自然在他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中首當其沖得到了體現。而且他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也是用音樂的形式鼓舞了當時的匈牙利民族,讓人們在民族獨立斗爭中極大的提升了士氣,這也是他創作時的出發點。例如:1、《匈牙利狂想曲第六號》創作于1845-1850年期間,這首曲子分為四部分,包含了宏偉壯麗的進行曲、輕巧歡快的節奏、歌唱性較強的旋律及狂熱奔放的舞蹈性元素,最后結束全曲。2、《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號》創作于1839-1849年期間,這首作品篇幅較《匈牙利狂想曲第六號》稍短一些。曲子里面融入了即興幻想曲的體裁,也有敘事性的主題,還包含了一些快板節奏,烘托出激烈的場面。3、《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號》創作于1840年,這首作品的背景是描寫了當時匈牙利地區一位反抗外敵壓迫的民族英雄。李斯特通過精湛的創作手法進行改編,表現出了具有民族英雄主義的氣勢。[3]
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說是一種音樂體裁。狂想曲在希臘的一些文字中有著民族史詩之意,它作為這樣的一種音樂體裁,通常用來指那些具有民族色彩以及具有英雄史詩氣概的一些器樂幻想曲。這之中常常都蘊涵著特別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十分輝煌的民族主義感情色彩,通常取材于民族的民間音樂,有時也取材于流行音樂之中的曲調,來進行樂曲變奏。李斯特把《匈牙利狂想曲》的涵義解釋成“愛國意旨”,所以作品當中的很多內容大多是來描寫匈牙利地區的歷史和當時的吉普賽人民的現實生活。
李斯特在創作狂想曲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匈牙利的民族運動,當時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極大地鼓舞了李斯特。他去搜集整理了匈牙利地區的民間歌舞表演資料,之后配上一些簡單音型伴奏,作品初見雛形。第二階段就是李斯特對音樂作品進行重新構思、推敲以及音樂提煉,他本人也稱,學習祖國音樂之后創作了這些音樂作品。李斯特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主要表現了當時匈牙利地區吉普賽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吉普賽民族可以說是一個流浪的民族,他們之中有的沒有國籍,有的沒有家園,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以流浪為主,所以對這個民族文化的研究,是全人類進行文化研究的重點項目之一。吉普賽的民族在這樣流浪的狀態下體現出與其他各個民族之間不同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其中有一點與其他民族是共同希望的,即他們都十分熱愛自由,不愿意受到人們的約束,同時也不想在某種特定規章制度管理下過著十分受束縛的生活,他們都十分渴望得到自由。自由可以說是從人類之間發展出文化之后都普遍去追求的,在當時的許多戰爭中,很多戰爭的地區都有出現過一些局部斗爭,這些斗爭大多是為了去爭搶自由的權力。這反映了人類其實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之中,基本把自由看成第一位。李斯特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也表現出很多對精神層面自由的崇尚。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幾乎都具有吉普賽民族歌舞的音樂音調、音樂節奏和樂曲結構的特點。其中擁有非常華麗的表現技巧和狂放熱烈的音樂情感,這些在當時歐洲樂壇中做到了獨樹一幟,且這些樂曲也具有特殊意義,表現出匈牙利地區人民真實的性格。李斯特對于匈牙利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十分濃厚的感情,他不僅僅是喜歡去聆聽一些匈牙利的民族民間音樂,還尋找出了匈牙利民族民間音樂和匈牙利地區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對于其中的節奏、音響效果特點也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在這些作品當中所運用到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主要有:一是民間舞曲,這些舞曲主要是“維爾本科什”舞曲還有在其基礎上發展得到的“恰爾達什”舞曲,這是歐洲19世紀上半葉時期在匈牙利地區十分流行的舞蹈音樂。二是城市之中的流行歌曲,這實際上是來自民間的小曲。在李斯特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中全部是以一種自由的方式來表達,舞蹈與歌唱進行結合。這些狂想曲作品都很受歡迎,其中《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是這19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也是李斯特狂想曲作品中最讓世人所熟知,經常會演奏的作品。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是李斯特創作于1847年,出版于1851年的作品。這首樂曲在曲調上以及音樂表達上極具激情,樂曲中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李斯特作為當時最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創作這首《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的時候他在很多創作技法上做出了改變。比如他將一些歐洲傳統的作曲技法與當時吉普賽傳統的音樂元素、音響相結合。正如他對匈牙利的民族器樂進行了一系列的模仿,同時與吉普賽音樂樂器進行結合。之后在他的許多音樂作品當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體現大都在曲式結構、音樂節奏和音樂的速度變化等諸多方面。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要求音色輝煌雄偉、堅實明亮。[4]這部鋼琴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技巧去模仿吉普賽的民族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這當中包含了能夠模仿匈牙利地區揚琴樂曲中震音的音色,在揚琴演奏中敲擊琴鍵所發出的聲音,作為鋼琴樂曲中各個樂段之間的連接部分,還模仿了小提琴絢爛華麗的裝飾音進行演奏。匈牙利民族音樂之中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就是運用吉普賽音階,吉普賽音階來源于吉普賽寨子,因為吉普賽是印度在十世紀時分散出來的游牧部落,所以吉普賽音階就繼承有印度音樂的風格,還影響了當時其他的民族。在《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中,并沒有對吉普賽音階完整應用,但是這種重要的音樂元素很明顯被體現出來。吉普賽音階一共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西班牙調式音階,第二種是匈牙利調式音階。李斯特在創作時運用的就是當時在匈牙利地區被廣泛使用的匈牙利音階也可以叫做匈牙利調式。匈牙利音階其實就是將原本的自然小調音階升高其中四級或七級音,也是將調式中的和聲大調降低其中的三級音或者升高其中四級音組成的。
李斯特在創作《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的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的采用了匈牙利調式,作品中也出現了很多增四度音程和減七度音程等,這些都極具有吉普賽的民族音階特色,這就使得人們可以清楚地在作品中感受到來自吉普賽民族音樂元素。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引子,作曲家采用了裝飾音,節奏為慢板、隨性的。因此在演奏前要熟悉該作品的背景,通過演奏引子部分把我們思緒帶到了吉普賽豐富的民間生活。第二部分是節奏比較慢速的獨舞音樂,這一部分稱為“拉蘇”。音域主要分布在中音區,速度為憂郁的行板,旋律低沉,仿佛訴說內心的痛苦,情緒較為激動。和弦的運用表達出匈牙利人民遇到外敵的壓迫,不管多么的悲憤痛恨,但還是具有堅強不屈的精神。這部分也是該曲子的第一個主題,中音區結束之后又在高音區進行變化反復。一直到118小節開始,就是全曲的第三部分。被稱作為“弗里薩”。該部分頻繁出現附點節奏型,節奏迅速、歡快,是一種熱烈的雙人舞音樂。描寫了吉普賽民族在節日中熱鬧的景象,這充分體現了“查爾達什”舞曲的特征。
在作曲的曲式結構這一方面上,《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采用了“查爾達什”舞曲這一結構形式。“查爾達什”是匈牙利的民間舞蹈,在音樂部分中主要分為“拉紹”和“弗里斯”。“拉紹”是指在舞蹈中男子出場時的音樂,速度較為緩慢,歌唱性較強。“弗里斯”是指雙人舞的伴奏音樂,音樂情緒熱烈歡快。“查爾達什”舞曲與自由的曲式相結合,這十分接近帶有引子和尾聲的兩樂章組曲結構。其中最能夠體現本曲與匈牙利民族音樂相結合的地方就是采用了最具匈牙利民族主義音樂特點的“查爾達什”舞曲結構。
李斯特的一生為當時歐洲鋼琴藝術發展奠定基礎,也給后人帶來寶貴的藝術財富。[5]《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這首鋼琴作品是在匈牙利地區的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繼續創作的,所以具有十分濃烈的吉普賽民族音樂特色,難得的是這是一首極具匈牙利民族音樂特色與吉普賽民族音樂特色相結合的鋼琴作品。本文對這首鋼琴作品的作曲家及作品中的吉普賽元素進行了一些簡要的淺析。希望通過本文的簡要分析能夠讓人們對于《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這首鋼琴作品中的吉普賽音樂元素有更多的認識,也希望通過本文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