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 (蘭州文理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中國,作為擁有多民族構成的文化古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在多種文化大融合的情境下,民族文化也一直在不同藝術形態的相互融合與影響中不斷前行。為了保持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民族文化必須傳承。民族音樂作為構成民族文化體系重要的一部分,以豐富多彩、森羅萬象的繽紛形態占據著人們生活,并成為各個民族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從而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當今社會,在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共存的大環境下,文化的傳播與推進正在經歷頻繁交流和審美不斷變化的考驗。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在全球性舞臺上樹立獨特風采,保持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也變得愈發重要。
在物質飛速發展,歷史不斷革新的進程中,教育成為文化傳承最為重要的途徑,肩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鑄造民族復新之魂”的使命。高校教育作為優秀文化繼承和傳播的紐帶橋梁,在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發展至上個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音樂文化開始進入高校的專業音樂教育殿堂。將高校音樂教育作為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堅實陣地是責無旁貸的。立足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角度進行思考,高校要真正擔當起這樣的任務,在音樂教育改革當中增加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認知度,在拓展教學內容的同時,構建完善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體系。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全民精神文明建設,傳統民族文化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構成。民族音樂文化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全面推進中,也得到了高度重視。高校,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開展民族音樂文化在新的時代潮流下,以多元并進的藝術形態進一步實現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陣地。高校教學具有專業性、前瞻性、系統性的傳承特點,能夠通過教育為手段,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落到實處。結合新時代背景下的審美變革與文化交流特征,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傳承,保證民族音樂文化的持續性發展。
為提高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生命力,首先就需要正確認識文化傳承的價值。
第一,可以豐富高校課程內容,在一定基礎上提高高校綜合能力。高校教育是一個集專業性、學術性和綜合性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大部分高校設置的音樂課程多為傳統的音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更為注重的是音樂欣賞的教學,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的發達,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尤其高校的學生,始終站在信息潮流的最前端,事實證明此種傳統的音樂教學不能滿足高校大部分學生的需求,而民族音樂由多年的民間風土人情、民俗文化藝術沉淀而來,形式多樣且各具特色,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其獨特的音樂韻味,這種“接地氣”的音樂藝術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
第二,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學生基礎素質,助推愛國精神教育。高校教育擔當的重要職責是把擁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打造成為具備高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綜合素養的人才。由此可見,高校教育的作用與價值尤為突出,再加上高校學生即將進入社會,在社會各個領域貢獻知識力量。所以高校學生的素質水平將會直接關系國家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發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校學生作為推動祖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儲備力量,必須了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祖國建設。對此,要在音樂教育當中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不僅有助于精神文明的發揚,還可以潛移默化當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三,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提高高校音樂素質教育有效性。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推進高校素質教育,豐富高校教學內涵的重要構成。現如今,民族音樂文化已經逐步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有機構成部分。在高校傳承過程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加入在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認知與保護的基礎上,拓寬民族文化的傳承路徑,豐富高校音樂教學內容,讓高校民族音樂事業得以創新發展,達成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目標。社會高度文明的今天,網絡和多媒體的信息極其發達,我們中國的民族音樂作為特有的一種音樂形態更受大眾甚至國際友人的喜愛,在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不僅是與時俱進的教育更有可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從另外的角度上來說對民族文化也是一種傳遞和繼承
第四,提升高校學生文化自信。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教學中的吸納與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建立文化自信,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與社會的挑戰。在步入全球化態勢的歷史舞臺上,以挺拔、自信的狀態迎接文化對沖的發展現狀下弘揚特色文化形態。強化中國傳統文化意識,以樂觀向上的狀態,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此外,面對我國多民族的人緣結構,民族音樂文化要素的融入,有助于不同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尋民族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生活幸福感,也能幫助學生放松身心,減輕學生的負擔,緩解學生精神疲憊,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保持樂觀積極的狀態,培養昂揚斗志。
民族音樂文化是傳統民族音樂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斷豐化形成的文化體系。高校,在教育環節中,以專業性、學術性、綜合性為基本設置要求。面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以高校在音樂教育改革創新當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就要將音樂教材編寫和完善作為基礎,讓學生在教材內容的剖析當中品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奠定音樂教育改革創新的根基。高校在對教材進行編寫時,必須選取樂觀向上,曲調優美的典型曲目,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鑒賞民族音樂文化。高校在民族音樂教材的創編環節,既要考慮到國家整體編排要求,也需要考慮高校本身的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積極創編具備鄉土性特征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教材創編環節,不少教師會受選材約束,特別是欠缺傳統音樂方面的資料。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加強對有關音樂歷史資料的研究,將書籍、網絡平臺等作為重要的素材獲取渠道,彌補學生在學習資源方面的不足。例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都是特別值得學生深入學習和挖掘的民族音樂素材。
民族音樂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在整個發展歷程當中也積極吸收不同民族與國家的音樂要素,也正是因為有了中外音樂的持續交流與融合,才有了如今極具生命力的音樂文化。在當代社會環境下,不管是哪種音樂傳播都有著多方向的特點,單向音樂傳播已經無法適應如今的當前要求。中西方音樂也在相互溝通和互相促進當中共同向前。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傳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就需要從辯證角度出發,對中西方音樂形式進行分析,既把握民族本土音樂的文化與精神內涵,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又要適當吸納外來音樂文化要素。吸收西方音樂當中的優秀成分,使其和民族音樂文化交融,是民族音樂文化永葆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條件。高校在音樂教育實踐當中,要擔當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就需要激勵學生辯證看待中西音樂文化,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西音樂文化內涵,而不是過度推崇西方音樂,把民族音樂當作是附庸,否則將會造成民族音樂文化的倒退。
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來說,除了要借助教學課堂和一些相關課程之外,不能夠脫離實踐活動。實踐平臺一直以來就是高校音樂教育的堅實平臺,也是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熏陶的重要陣地。高校在音樂教育改革創新當中也特別指出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改變過去過度關注理論灌輸的情況,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所占比重,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當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使者。
音樂教學,原本就是具有極強實踐性的學科,舞臺展演、田野調查、民間采風、學術交流等實踐活動是綜合提升教學質量,增進學生能力的綜合途徑。民族音樂文化大部分是根植于民族生存地域、帶有典型風貌人情色彩的活態藝術,實踐教學活動在高校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工作中,是真正實現對其原貌捕捉,合理表達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時,要積極組織多種形式和多元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激勵學生走出課堂投身于社會活動,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在這些實踐活動當中,高校音樂教師需要激勵學生對實踐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溝通并推廣優秀經驗,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并深刻意識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價值。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除了要依靠教材建設和一系列實踐活動之外,也離不開保障機制的建設,其中建設良好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揚環境是基礎。也就是說高校在音樂教育當中要積極打造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環境,優化學校以及社會環境。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要激勵教師主動投身于民族音樂科研實踐,創新教學形式,積極建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全新局面。正確的民族音樂教育觀念和文化傳承意識是思想基礎,所以高校音樂教師要妥善處理好開放性教育以及尋根尖的關聯,避免在音樂發展當中倒退,也不能夠在前進當中迷失自我,以便在相輔相成當中發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機會,實現自我突破。高校還需要積極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音樂教師隊伍,讓他們接觸民族音樂文化,加強教學研究,把握民族音樂教學創新點,在提高音樂教學改革質量的同時,順利達成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目標,提高高校學生音樂素質。
民族音樂文化是國家精神文明傳承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傳統文化傳遞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已然逐步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研究當中的一項關鍵內容。另外,隨著歷年來的高校擴招態勢,高校教育中正確價值觀培養與個性化發展手段的號召成為高校教育良性發展的迫切需求。把民族文化落實于高校音樂教育,完善學生綜合素質,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在音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在音樂教育改革當中需要找準方向,積極融入民族音樂文化,并把文化的傳承作為自身的根本任務。實現在高校教育部署中,樹立民族文化審美,進一步加快素質教育改革步伐,傳承和延續中國的精神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