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安 (嘉應學院)
人工智能的概念由麥卡錫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技術是時代前沿技術,屬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的產物,因此人工智能也被稱呼為AI技術,它包含著十分廣泛的科學知識,由不同領域共同組合而成,是利用計算機來模擬人類智力活動,節約高昂的人力資源采用智能化處理復雜的數據信息,用于拓展和開發等各個領域。音樂教育領域首次出現人工智能是在電子合成器的問世,用于播放多種多樣的音樂器材音色。這為集體音樂教學課程提高了極大便利。到了二十世紀后半葉,音樂教育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智能化人性化的合成器,可以做到基礎的“智能行為”,這大大提高了音樂教學課程中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成為了后期各種“體驗式學習”、“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前提。而在這個過程中智能化與音樂教育相結合,也逐漸催生了學習者模型、教師模型、領域模型等相對智能化的教學系統。以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鋼琴集體教學課程為例:學習者模型的對象是學習鋼琴的學生,教師對應的模型則是鋼琴教師或者軟件,領域模型對應的則是鋼琴學科。而這三種模式的信息數據處理及分析都可以通過操作人工智能教學系統實現。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操作不同的方法來選擇教學者要傳達的教學內容和為學習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指示,并在課程后對學習者的狀態及成果進行及時評價和有效反饋。并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作業準確性等數據的分析處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把握程度,再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以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性手段,幫助高校鋼琴集體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是人工智能的眾多優勢之一。因此各高校鋼琴教學課堂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教學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鋼琴集體教學課程中,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經常會遇到的音色問題,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如果聽到老師重點指出需要注意的音色問題,在之后課堂練習中,就會不由自主去想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相應的下意識問題,比如演奏過程的提示問題、如何進行樂譜音符的辨識,是否需要進行速度標記等,不斷在腦海中將抽象的樂曲對應在具體事物中去,分散演奏時的注意力,不停去在腦內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回答,導致無法進行準確演奏。這些下意識的反映是不由自主產生的,無法通過簡單的自我矯正去杜絕意識產生。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在將相對概念性的樂理知識輸入機器數據處理庫之后,它就可以相對的為學習者提供“一般性的指導”,讓學習者的不再受到下意識的影響,通過不斷添加學習者的思維和意識關鍵詞,讓機器變為多層思維方式,從而對學習者提供最為科學地指導。
現階段人工智能應用于音樂教學領域的功能性并不十分強大,因為人工智能程序只能解決分析數據等具有一定邏輯性的問題,但相應的缺乏常識性知識和常識性認知。雖然無法應用于鋼琴教學中的高級階段教學,但在音樂教學基礎課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生更輕松的了解基礎知識,讓學生通過音樂基礎知識的了解提高全面的音樂素養。音樂教學中,為提高學生音樂素養,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鋼琴作品中的曲調和音符制造“虛擬情景”,通過虛擬情景,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魅力,使學生通過技術性幫助學習懂得利用音樂作品進行情感表達。
21世紀是當之無愧的大數據革命時代,如果不參與這場數據革命,面臨的將只有失敗這個結果。作為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產物——人工智能,也給各高校教學理念帶來了巨大沖擊。物理學家霍金曾對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的未來時代做出預測,他認為,面對強勢的人工智能,人類只有一個選擇,成為人工智能或者選擇控制人工智能。在當代教育領域中,人工智能已經逐步進入各高校教學系統中,產生一定影響。比如高校中的鋼琴教師和伴奏教師就有著被人工智能取代地風險,因為簡單的理論性教學和重復性工作技術性含量低下,人工智能程序完全可以將其取代。大數據支持下的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比人類做得更好。面對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各高校鋼琴教師應以正確心態面對人工智能,并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幫助課堂教學方式創新,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提高鋼琴教學的受重視程度,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人工智能鋼琴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引入智能鋼琴進行教學輔助,在使用人工智能鋼琴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參與教學和實踐的過程。當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智能鋼琴時,教師應該扮演一個監督角色,人工智能鋼琴雖好,但技術相對來講并不十分成熟。因此,在課堂教學引入智能鋼琴進入課堂的同時,教師還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正確引導。例如,在鋼琴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節奏教學,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學生只能通過一遍遍練習進行節奏感的培養,學習效率低下。而引用人工智能鋼琴后,學生可以在智能鋼琴的幫助下利用軟件進行不同方式的節奏練習,從而提升教學效率,通過智能鋼琴的輔助達到相應教學目標。
人工技能技術引入高校鋼琴教學課堂的優勢之處在于,可以為鋼琴教學課堂提供多元化且開放的數據信息資源庫,除了可以獲得教學資源,還能通過制作網絡鋼琴教學空間,為學生學習提供隨時隨地的指導。在人工智能的技術支持下,教師應當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中單向的教學角色,轉變身份變為人工智能教學技術下的學習者,通過人工智能指導,可以舉辦“翻轉課堂”,通過學生自身學習基礎的薄弱程度和特點,設計微視頻、微課程等,讓學生在鋼琴教學中借由人工智能手段,對鋼琴演奏進行相應的二次創作,促進學生課后課外對鋼琴知識的交流。還可以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經驗MOOCs,搭建互聯網上的虛擬鋼琴教學空間,通過網絡課堂的教學,針對鋼琴集體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相應講解,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互動,通過不斷觀摩學習課程,突破鋼琴學習中的瓶頸。
學生可以通過在互聯網數據庫中的自行學習和搜索相關的樂譜資源,在網絡資源中學習鋼琴演奏中的相關知識,通過查找網絡資料,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背景、作者情感的基本結構等,提高閱讀樂譜的能力和素養。通過零距離的互聯網,還可以通過建立互助小組,相互學習指導,通過學生之間充分地溝通交流,進行樂譜學習的相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樂譜中的某一選段進行講解,幫助小組練習,通過分工協作的小組合作模式進行系統的鋼琴曲目演奏練習,在這個過程中還能達到相互指導相互學習相互監督的效果。人工智能技術下的互聯網優勢,還能讓學生在互聯網中進行興趣小組的組建,通過擁有相同樂譜興趣愛好的小組組建,在小組間展開具有系統性興趣先行的方式進行合作練習,讓學生對鋼琴學習具有更多的熱情和期待。例如,在興趣小組里,因為有著對共同曲譜的偏好,成員間對各類演奏曲目的選擇就容易達成共識,通過對選擇曲目的練習,小組成員間充滿熱情的討論交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如果在當天的課堂鋼琴教學中涉及到了樂譜的相關知識,那么在課后,學生就可以在互聯網小組進行樂譜練習,可以采用分聲部或左右手旋律開始訓練,在精通之后,小組共同進行正式練習,通過練習中小組成員相互指出不足之處,互相指導改進,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具有個人愛好的音樂曲譜相關收集和音樂欣賞等,進行學習,通過分析曲譜中的旋律、節奏等不同元素的變化,從而體會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表達,通過不斷欣賞分析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和分析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資源擴展鋼琴教學中的資源,收集并建立具有獨特風格的數字化音樂庫,比如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庫、古典音樂庫、教師作品音樂庫等,對鋼琴教學課程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滿足學生希望能了解更多鋼琴知識的期望。在人工智能進入音樂教育領域后,人工智能在課堂的應用越來越細致化。比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鋼琴數據挖掘,以用于教師能夠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基礎水平,從而為學生提供具有個性化的科學訂制鋼琴教學內容。同時,可以搭建基于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鋼琴教學情景體驗平臺,通過動態模擬情景再現,在師生處于平等交流前提下開展趣味性鋼琴教學,比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鋼琴知識大賽,鋼琴節奏比拼等,通過參與度高的游戲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學習體驗體驗。另一方面,打破傳統鋼琴教學過程中受到的空間時間限制,利用人工智能建造虛擬的鋼琴教學課堂,讓鋼琴教學方式更加技術化,學生即使不在課堂上,也可以利用VR眼鏡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將大大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還可以運用成熟的多媒體技術整個鋼琴教學資源,打造內容更為全面的鋼琴教學虛擬空間。可以通過打造鋼琴教學專屬應用程序來進行,比如在程序中建立相應的同興趣愛好小組、鋼琴學員自助小組、鋼琴知識教學課堂、鋼琴曲譜資源等,讓學生進入程序后自由選擇觀看教學課件,通過進入版塊的不同,內容也不同,興趣小組中可以進行自由組隊學習或是交流鋼琴課堂教學中感興趣的知識點;鋼琴曲譜資源庫可以提供下載功能,為學生日常的曲譜練習豐富內容。通過構建互聯網鋼琴教學空間,為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拓展學生音樂視野,促進鋼琴教學中整合與創新。
具有極大便利性的人工智能被引入音樂教育領域后,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教學方式,也帶給課堂新的活力。因此高校鋼琴集體教學課程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比未來教學發展的必定趨勢,也是提高鋼琴集體教學課程的必要手段。已經極大程度上推進了國外高校音樂教學領域的發展,因此,存在于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國內高校,也應當及時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總的來講,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給高校的鋼琴集體教學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前沿技術支持下體現了人工智能獨有的優勢,網絡虛擬教學空間、海量資源信息庫的共享,都為高校鋼琴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