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地玉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禮記》云:“夫昏禮萬事之始也。”“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婚嫁禮儀是夫妻關系的開始,傳統的婚嫁儀式在婚姻形式的演變過程中得到了充分補充和完善。通過對傈僳族地調研,大致將這一帶傈僳族的傳統婚嫁儀式分為:提親、訂婚、婚禮、回門四個程序。
提親酒,現在的傈僳族都是戀愛自由,若是雙方同意,便先見女方父母和舅舅,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找“瓦拉帕”上門提親,有的地方把喝提親酒叫作喝“開口酒”,等待女方家父母親戚開口同意。經媒人詢問女方父母同意以后才開始儀式,提親儀式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在女方祖宗的香火前焚香;然后敬兩碗白酒以示對女方祖先的敬意;最后由“瓦拉帕”在女方祖先的香火前倒兩碗白酒給女方父母,女方父母接過酒后在祖先的香火前滴幾滴,表示在祖先面前允諾下這門親事,不再更改。[1]p130儀式完畢后大家圍坐在火塘邊商量婚事。
訂婚酒,傈僳族訂婚其實跟漢族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女方家進行,也都是男方父母認識女方親戚,并且問得新人生辰八字從而敲定婚期。唯一不同的是傈僳族在訂婚禮上,還要由“瓦拉帕”在女方家祖先面前焚香敬酒,告知女方家祖先新人的婚事情況,再給女方家父母各敬上兩碗白酒,最后從舅舅開始一次敬女方長輩酒。
相幫酒,在男方家叫“待門酒”,待門酒主要是是正婚前一天“瓦拉帕”在男方家組織迎親隊伍吃的,迎親隊伍背彩禮的順序,首先是茶、煙、布,再者是新娘裝,接著是肉,最后是酒。入座時“瓦拉帕”在男方家正堂的右上方,接著是迎親的,正堂的左上方為男方長輩,新郎則是下方就坐為長輩和迎親隊伍敬酒磕頭表示感謝。在正婚前一天女方家舉行的“相幫酒”則是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幫忙吃的。正酒這一天,鹽邊一帶是新娘進山由舅母姐妹為其換裝也叫“刮臉”,再回到家里,待客完畢“瓦拉帕”手持松枝在堂屋中敬神,新娘叩拜家神跨出門時由舅母幫其提起裙擺,意為不讓新娘帶走娘家財運。有的地方是在新娘家舉行一次拜堂儀式,取夫妻扒名,而永勝一帶則是在男方家拜堂儀式上取的。離開新娘家時,門口會設有“攔門酒”挽留,同時唱《哭嫁經》。接親隊伍到新郎家門口時,男方家正門緊閉,接親的人要在門外用說唱的方式講述接新娘的過程,男方家才開們迎接。取“扒名”是永勝傈僳族婚嫁儀式中一個環節,祭拜完祖先,“瓦拉帕”將酒倒滿端給第一對送親的長輩,長輩接過酒并且對兩位新人進行囑咐和教導,說完又將酒端回給瓦拉帕,瓦拉帕接過酒后先吟誦祝告語,給兩位新人取“扒名”,再吟誦封贈語詞和述家譜,完畢后兩位新人向瓦拉帕磕頭表示感謝。
傈僳族婚禮中“復原酒”是在男方家舉行,像相幫的人表示感謝,新人向送親隊伍跪別,送親客人向新人贈送禮品,男家向送親客人贈送禮品。并且男方家還要贈與“瓦拉帕”、“輔此帕”和“輔此瑪”相應的禮品。傈僳族回門是在婚禮的第三天,回門的時候女方父母會把之前男方送的用紅紙包的酒拿出來喝,叫“封口酒”,代表著夫妻寬容彼此以前的不好。
儀式是禮儀的具體表現形式,儀式的有無已成為社會認同和大眾心理認同的標準,傈僳族婚嫁禮儀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和道德追求, 通過禮儀以隱秘的、抽象的形式貫穿其中,通過進一步研究,傈僳族傳統婚嫁禮儀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內涵。
一是孝慈觀,“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內容是贍養父母、祭拜祖先、延續后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孝也可以是對長輩的敬。“孝”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公共規范存在于傈僳族的社會生活中,更落實到每一位傈僳族人的道德實踐中。從傈僳族婚嫁儀式中從個人行為方面體現出兒女對父母的孝,而取婚名體現的是“孝”的公共規范性,通過取扒名的習慣來從小約束人們的行為。
“慈”是父母對子女的親愛之情,在傈僳族生活中,長輩不辭辛苦為新郎新娘舉行婚禮,通過封贈語詞以表達長者對晚輩的教誨,讓本來僅作為區別個體的扒名符號內化為使個人立足于民族、奉行一生的規范和準則。瓦拉帕吟誦的封贈語詞有:
父說兒該聽,
母說女該聽,
······
活到頭發雪白,
活到兩眼細小。
祝愿沒有口角,
祝愿沒有閑話。
我娃拿有名譽了,
我娃拿有聲譽了。[5]
在取“扒名”的這一封贈語詞中,可看出他們把個體與家族的道德修養結合起來,使扒名承載訓誡、教導、勉勵的功用。
二是善惡觀,“善”在這里是“道德善”的簡稱。在傈僳族的整個傳統婚嫁儀式中,鹽邊一帶新娘刮臉的意義就是希望通過這一環節讓新娘摒棄曾經不好的一面,明辨善惡;進門儀式從側面反映出傈僳族對善的追求。傈僳族人能從社會和人性兩方面來評價善惡,通過取“扒名”的儀式和封贈語詞來教育和激勵新婚夫婦以及現場參與的人,通過對人們的行為方式進行道德評價從而激發人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從而引導人們追求善。
三是婚姻倫理,婚姻倫理從屬于家庭倫理,以婚姻道德的形式呈現出來。婚姻帶來的除了人生的幸福外,還有人格發展和隨之而來的家庭責任,比如忠貞、互愛、包容、敬老撫小,并由此延伸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愛。傈僳族傳統婚姻具有戀愛自由而婚姻不自主的特點,但即使是自由戀愛也會做到婚前守貞操,一旦成婚,傈僳族夫妻雙方便會彼此忠誠、同心同德,承擔相應的責任,孝順父母撫育子女,夫妻通過共同的家庭生活培育了真正的愛心和責任。
傈僳族婚嫁儀式中的“扒名”取好之后,夫妻雙方婚后就只能相互稱呼“扒名”,這代表著對彼此的認可和期待。取“扒名”還考慮夫妻雙方及家人的道德品質,如果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誠實善良,就被賜予好的婚名以表達長者對新婚夫婦及其家人的肯定和期望。如果品行不端、行為惡劣可能會被賜予一個壞的“扒名”警醒他們一生一世,或在取“扒名”的儀式中當眾責罵、教導。每一個“扒名”就包含一種含義,可以是祝福、贊美、期盼,或是教誨和責備。
四是祭祀倫理,傈僳族的禮主要表現在用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行為來解釋人為基本關懷的道德倫理價值觀念,比如祭祀禮。在傈僳族整個婚嫁禮儀中,祭祀禮貫穿其中,從提親、訂婚到接親在女方家祭拜祖先和到男方家祭拜祭拜祖先的程序和要求上足以體現出傈僳族對祭祀的重視,傈僳族認為祭祀是一項非常莊重而神圣的事情,這一份莊重不僅是思想上的恭敬也是個人行為的內化。
首先是道德上的自我反省意識有助于強化人的主體道德的自覺性。從他們取刮臉、取扒名的依據來看,大多都體現了對人性“善”的追求,以及對“善”的觀念的推崇。傈僳族在婚嫁禮儀中的要求與儒家人可能成為圣賢是一樣的,“安分守己,反躬內求”,不斷地自我反思和努力,并且強調在為人處事時,明白“十個朋友不算夠,一個敵人也嫌多”的道理,理性處理與別人的矛盾、寬以待人、自我反省,有利于道德自覺性的覺醒和加強。
其次是榮辱與共的意識有利于集體凝聚力的培養。“一個人不顧臉,十個人都丟臉”,闡釋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德觀,意在培養人們的集體意識,一切從集體利益出發,以“當榮之事”為榮,以“當恥之事”為恥。傈僳族中有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看成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遇到誰家修房建屋、婚喪嫁娶等人生大事,左鄰右舍甚至全村寨的人都來幫忙,絕不索取任何報酬。
第三是夫妻之間同心同德的思想有助于良好家風的形成。從夫妻同用相對的“扒名”可以看出當地傈僳族對夫妻之間倫理道德的要求和期望,只有夫妻同心同德,家庭才會和睦,也才會形成具有約束性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善待兒女、忠貞,這些倫理思想在當今社會同樣被認可并踐行。夫妻相愛、志同道合是維護家庭倫理道德的關鍵,是形成良好家風的基礎。
第四傈僳族榜樣示范有利于推進道德建設。比如“黑敬扒”和“黑敬瑪”這樣的“扒名”,無形中就在族中發揮了榜樣的示范作用,讓更多人去效仿他們,鼓勵人們身體力行,一方面利于村寨生活的穩定,倫理道德的進步,另一方面影響當時土風人情,督促者會逐漸成為村寨中族人學習的楷模。傈僳族通過樹立典型、利用其示范和教育的作用來影響傈僳族人民的行為,讓受教育者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自覺進行道德反思,積極主動學習族內榜樣,從而推動整體道德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