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當傳統的市場管理機制失靈即單純的利用市場機制已經無法真正實現市場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時,就需要政府通過其立法、行政管理以及有效的公共政策來糾正市場不足、彌補市場的缺陷。然而在其實施的過程中產生了事與愿違的效果,政府不僅不能夠有效的克服市場失靈,反而限制了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引起經濟關系的扭曲,最終導致政府行政效率極度低下和社會經濟福利的重大損失。
教育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一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主要因素,政府是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提供者的主體,解決教育城鄉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問題是其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政府作為有限政府,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扶貧工作中也存在著扶貧對象信息獲取的不全面性,財政資金有限性等方面不足。此外,市場由于其具有競爭性、開放性、自主性的特征,也會使其在教育扶貧中出現許多問題。正是因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并存,所以社會組織才具有參與教育扶貧的機會。
多中心治理理論是以文森特·奧斯特洛姆和艾莉諾·奧斯特洛姆夫婦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提出的,強調存在于市場和政府以外的其他合法社會組織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強調公共事務治理參與者的多個中心,政府、市場以及社會公民相互之間形成一種自愿合作的機制;強調在一定規則體系下多個獨立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關系,加強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監督和互動,同時要求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尊重,共同承擔公共責任和工作任務。
在教育扶貧中,不只是將扶貧主體局限于政府,社會、企業甚至公民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與政府展開合作,共同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社會組織參與教育扶貧,一方面分擔政府工作,減輕政府工作壓力,另一方面能廣泛聚集社會資金,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在傳統的教育扶貧工作中以政府為主體,政府為貧困學子提供助學資金,為貧困校區撥款或購買教學設備。為了更高效、更精準的扶貧,政府不得不加強相關政策的制定和信息的收集,這就需要政府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再加上市場經濟復雜性的增強,政府服務范圍的擴大,政府在扶貧工作中往往會力不從心;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財政支出以及人員配置很大程度上受到上級機關的約束和限制。
社會組織的參與并不否認政府的積極作用,社會組織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是對政府力量的有益補充,政府依然是教育扶貧的主體,但這個主體所承擔的職能與傳統的不同,政府主要扮演掌舵的角色,把一些具體的執行性職能交給社會組織去完成,借助社會組織的力量來實施政府職能。
社會組織在政府的引領下,使得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村學校的升學率提高了,學生的娛樂活動豐富了,教學設備升級了,教師的流動率降低了等等。“眾人拾柴火焰高”,教育扶貧作為一項公共事務,社會組織的參與,與政府進行協作和配合,必定會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使貧困地區更快、更高效地擺脫教育貧困。
政府提出要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現代化倡導多個社會主體自覺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這是因為多元化的治理主體有不同的優勢。例如,政府治理具有強制性的特征,可以保證政策及法規的貫徹實施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市場具有靈活性的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更能滿足公民多樣化的需求;社會力量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能夠更高效、公平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而公民個人的參與則能提高決策的民主化,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傳統的“政府部門輸血式”的扶貧方式已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的需要,新形勢下政府應當主動積極地與其他社會力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以及其它各方社會組織參與教育扶貧工作中,這是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迫切需要。
在如今復雜的國內外社會環境下,社會組織依然能以其志愿性、獨立性、非政府性、公益性的特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大放光彩,依然能作為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重要第三方力量,不得不承認社會組織有其存在的優勢和重要性。甚至在在教育扶貧工作中,某些方面比政府更出色。但社會組織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扶貧資金的有限性和不連貫性是其參與教育扶貧存在的顯著不足。因而,在教育扶貧的主體中,社會組織只能是一種補充力量,政府依然是教育扶貧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