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倩倩
(黃河科技學院濟源校區,河南 濟源 459000)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短短數十年,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基礎建設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成就。隨著城鎮發展與工農現代化的進步,使得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嚴峻的考驗。生態文明關乎著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須考量的重要內容。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1]。政府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跨越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這一道重要關口,探索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政府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起主導作用,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措施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這就要求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治理方法,帶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穩步前進。
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隨著政府職能改革,社會生活服務水平有較大的提高。但在實際生活中,政府的治理能力依然面臨各方面的挑戰,需要進一步完善治理方式,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法律對個人行為有指引作用,能夠規范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我國尚未形成完善體系化的城市生態管理法律,各部分生態文明管理法律較分散,難以形成統一的指標。地方部門相關法律出現沖突,導致政府職能不明晰,治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相關的責任落實不到位,使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受阻[2]。
沒有健全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對地方城市的規范作用差,相關的監管部門監管能力不足,地方城市易出現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污染環境的現象。部分企業將未達標的排放物、污水隨意排放到附近農田和水域,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相關政府執法部門,由于職能落實不清晰,在處理危害城市生態環境的行為時只能束手無策。城市生態環境法律體系不健全,政府職能不清晰,缺乏嚴格的執法制度,致使不法企業更加無視生態環境要求,破壞生態環境。
政府是行政事務的執行者,長期以來,政府注重生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卻忽視社會生活中其他可以促進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面,尤其是忽視了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只重視經濟發展導致出現生態環境赤字,使得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健康、不和諧。政府未能正確轉變職能,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沒有落實到政府的行為中。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需要順應時代發展,加速政府轉型,加快管理體制改革,更好的進行公共服務,改進公共治理,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3]。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政府必須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建設,制定合理科學的政策制度和方針。政府需要對部分企業亂排污水、丟棄污染物等不法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頒布有效的污水排放指標,加強管理。制定相關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綠色市場準入制度、生態環境監管制度,規范社會行為,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保障。地方政府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應結合地方環境、資源能源、生態系統的實際狀況具體分析,保證法律具備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因地制宜地促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水平的提升。建立一套以生態文明為主的考核機制,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密切關注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保護。政府建立合理的發展觀和科學的政績觀,正確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明確規范政府的職能和行為,建立制度保障,制定合理的方針政策,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加強生態制度體系建設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是政府治理行為的準則依據。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政府的考核評定范圍,設立全新的政績評價制度,以生態文明發展的政績作為公職人員錄用,考核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建立有效的生態建設監督制度,有效的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完善激勵機制,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建設生態補償制度。
政府要求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科技創新,鼓勵綠色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發展有機統一[4]。采用新型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浪費和污染。加快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更新升級,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能源結構,積極促進低能耗、低污染產業的發展。大力支持環保產業,節能產業的發展,提倡節能減排,積極創建新型低碳城市。在社會各方面大力提倡綠色發展,貫徹落實到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政府政策扶持和綠色投資,積極促進人們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促進綠色經濟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公民的參與和全社會的關注。公民與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不同,公民是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數[5]。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政府鼓勵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提高參與度和積極性。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了解學習,提高居民的認同感和支持度。開通良好有效的參與渠道,建立全面多樣,立體化的參與方式,自覺遵守生態法規,讓公民參與生態建設的全過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開展。政府有效的組織學習,定期開展媒體和學校宣傳教育,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進度公開,決策公開,信息公開。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參與,政府積極倡導良好的生態文化,提升公民環保意識,促進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和綠色生產。同時加快科技進步,加大科技資金支持,在全社會提倡綠色行為,積極推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
政府作為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性力量,要從根本上明確政府生態職責,完善生態法律法規,大力宣傳綠色生態建設,促進低碳城市的建成。政府強化執法力度,嚴格打擊危害生態的行為,構建多渠道群眾參與制度,促進公民參與政策的制定,監督政策的實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同時,加強公職人員城市生態建設能力的進步,提升專業素養和執法水平,積極探索創新治理方法,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保障,建立與自然、資源、經濟、社會和諧統一的生態文明城市,是城市變美、變富、變強的持續動力。政府不斷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才能實現生態文明的均衡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