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李 寧 長治醫學院
基于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深化高校美育教學改革,能夠從民族、國家層面喚起大學生對美育的重視,增強他們對美育的認知與理解,同時使他們以一種平和、積極、嚴謹的態度對待美育教學。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我國高校美育教學現狀,揭示了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然后基于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對深化高校美育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美育教育的奠基人,他曾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熬夜感情為目的者也”。本文認為,美育是指教育者用美學理論教育學生,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同時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發現美、傳播美與創造美等能力的教育。美育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對他們今后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也有非常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高校美育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依然是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反映在具體的美育教學活動中,教學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與模式單一、教師隊伍教學能力薄弱等問題依然凸顯。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從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美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絢爛。千百年的風雨歷程凝練了蘊含深刻民族意蘊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的中的“六藝”包含“禮、樂、射、御、書、數”五項內容,其中以“樂”為核心的樂教就相當于今天的美育。基于文化傳承創新,本文認為,高校美育教師應圍繞以下幾項內容進行教學改革。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我國傳統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生產與生活實踐,其中的美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美育內容,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分析能力、歸納能力、探究能力,同時需要具備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問題的合作能力等。對于美育教師而言,要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必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基于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開展美育教學,要求美育教師站在國家發展角度,以培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人才為目標,以高校美育教材為依據,同時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習規律,深挖傳統文化的美育內涵,制定科學的美育教學目標。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中很多內容蘊含著鮮明的美育功能。例如,《弟子規》中體現了人性之美;《論語五則》與《孟子三則》中體現了和諧友善之美與節儉之美;《短歌行》《滿江紅》《正氣歌》中體現了浩然正氣之美;《孟子·梁惠王下》《荀子·性惡》中體現了英勇頑強之美;《俠客行》《君子行》《論語十則》中體現了誠信之美;《勸學》《冬夜讀書示子聿》體現了人類智慧之美,等等。在美育教學中,美育教師可以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合理制定美育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實效性。
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大學生受到網絡、娛樂社交等內容的吸引,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然而,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為了進一步提高美育教學改革的實效性,高校應以藝術節、藝術周等為平臺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為了吸引大學生積極參加課外藝術活動,高校應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微信與微博等傳播渠道大力宣傳藝術活動。另外,高校還可以定期邀請國內知名藝術家到校舉辦公開課,與大學生暢談美在何處、美如何傳播、美如何創造等。
美育教師是高校美育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執行者,他們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美育教學質量的好壞。基于文化傳承創新深化高校美育教學改革,要求美育教師自身對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與認知,需要掌握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發展問題有積極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這就要求高校積極組織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培訓活動,增加美育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期間,高校還要定期舉辦美育教學研討活動,努力探索、構建符合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美育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