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馨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
目前為止,許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里并沒有與設計表述相關的課程,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與訓練,直接導致學生在完成設計作品后,對如何表述自己的設計存在一些誤區與困擾,往往會產生含糊不清、過于簡潔或過于煩瑣、邏輯混亂等問題。這些問題或大或小,都會使作品的展示效果大打折扣,很難達到預期的水平,同時容易使受眾對作品產生曲解,從而降低了受眾對作品的評價。學生設計表述能力的高低也是學生對專業認知水平的真實寫照,并且直接影響到學生踏入社會后的發展,因此高校教師應當重視在教學中逐步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設計表述能力。
設計表述是設計師對其設計過程和設計作品的完整記錄與展現,通過最后的效果圖、表格、多媒體、語言等方式來展示設計理念,希望與客戶的要求達成一致,最終能將設計產品投放市場,獲取收益的設計行為。設計表述涉及的領域頗多,其內容涉及表述內容、表述方式、表述手段、專業整合、借助媒體的選擇等諸多方面。在這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其中的語言表達能力,PPT的制作水平及臨場發揮能力進行重點的探討[1]。
語言表達能力是每個人社交能力的體現,主要是指向他人傳遞信息與情感的能力。在藝術設計領域里,語言表達能力主要運用在與合作伙伴或者委托方之間通過語言、文字、圖像、互動設置等方式進行主觀意識的交流。
PPT是學生表述自己的設計作品時常用的形式之一,通常學生會一邊展示PPT一邊進行解釋自己的設計思路,PPT所包含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一步步地解說,同時也給受眾帶來作品視覺上的感官體驗,因此PPT制作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表述作品的效果。一個思路清晰的、精簡的、完整的PPT能為學生的表述增色不少,反之,如果PPT的文字內容過于煩瑣或者缺乏反映整個設計過程的內容時,容易給受眾留下混亂的印象,不利于設計作品的有效傳播。
在畢業設計答辯的過程中,評審老師會針對設計的思路、構造、可實現性等細節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與質疑,學生是否能立即作出合理的解釋,讓評審老師認可他的設計作品,這一點在最終畢設評審時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樣,作為一名設計師,經常會遇到不停地提意見或要求的委托方,委托方往往不具備專業的設計技術知識,需要設計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向他們闡述自己的構想和觀點,只有讓他們完全理解了設計師的設計意圖,才有可能會認可設計方案。
許多學生都會對課堂發言或課堂交流表現出一定的畏懼心理,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害怕出錯,不愿意在公眾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并非自愿的,生怕講得不好被別人嘲笑;另一方面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缺乏語言的培訓和鍛煉,雖然在腦海里有了想要表達的觀點,卻無法用流暢的語言表述出來,往往說了半天也沒說到重點上去,使老師很難理解學生的設計思路。例如,學生在闡述自己設計的交互界面時說道:“登錄界面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登陸方式”,這樣的表達不清不楚,因為每個人對“便捷”的理解方式不一樣,如果改成“登錄界面支持使用手機號碼和短信驗證碼直接登錄系統”,會讓人更容易理解他的意思。
有些學生認為PPT只是輔助自己表述作品的形式,沒有對PPT的制作引起足夠的重視,覺得只要把設計作品放進PPT里就算完成任務了,往往導致制作出的PPT版式結構松散,文字與圖片各自為政、形式不夠統一,也缺乏完整性[4]。甚至一些學生把PPT與設計論文的概念相混淆,在自己的PPT中加入了大段的文字,在進行設計表述時照本宣科。這樣的想法是存在很大誤區的,PPT不僅是整個設計工作的總結,也是展示和解讀設計作品創意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案例:學生在用PPT展示自己設計的空氣凈化器平面廣告時,只放了自己設計的廣告圖稿,而沒有加入自己在設計廣告前做的市場調查、同類產品廣告的競爭分析、廣告策略、廣告運作方案等,使整個設計作品看起來很空洞,沒有說服力,設計作品缺乏理論依據。
由于缺乏專門的訓練與指導,多數學生不會針對可能提出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在真正面臨第三方提出的問題與質疑時,往往會因為慌亂導致腦子里一片空白,無法迅速作出回應,需要想很久才能回答上來。學生沒有經過深入的思考,回答也是詞不達意,講了半天也沒有講到要點上去,無法就提出的問題合理的解釋自己的設計思路。
1.樹立學生語言交流的自信心
教師在課堂上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如在交互設計的實踐練習中,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在進行概念設計的過程中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探討,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在提升自己語言認知的同時,樹立起語言交流的自信心。
2.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教師可以定期安排學生上臺講解自己的作品,并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互評或者課堂辯論,打破“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傳統課堂教學局面,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實踐練習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不再害怕“走上講臺”。
3.建立良好的課堂語言氛圍
教師應當嚴格要求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規范的、專業性強的語言,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學生,這樣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又能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語言氛圍中耳濡目染,不斷提高專業語言素養,培養學生使用專業術語來進行表述的習慣。
1.條理性與可視性
要求學生注重PPT的版式設計,首先要充分體現和表達主題的內容;其次要符合審美和視覺原理,圖片和文字不要太小;其三要了解受眾的心理,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都要使人能夠一看就懂,不會讓受眾產生歧義的理解。整體布局合理的PPT對學生的表述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能夠避免學生出現條理混亂的錯誤。
2.概括性
PPT的內容一定要是高度提煉的重點,文字要簡潔,切記做PPT不是寫文章,大段的文字只會讓人看的心煩意亂,要善于選取設計作品中的“key words”,并根據關鍵詞展開對設計作品的完整描述。
3.完整性
最后要強調PPT的完整性,要求學生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注重對創作過程的記錄,通過PPT向受眾展示一個完整的創作過程,這也有助于受眾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設計理念。舉例來說,一個品牌的logo設計,它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的設計概念是在品牌形象和品牌故事的基礎上形成的,logo的顏色是根據產品的主色調來選取的,外觀輪廓是經過不斷修改后的最終產物。意大利設計學院的導師都很注重實踐的過程。一般來說,導師在給學生上完常規的課程之后需要一對一的輔導每一位或者每一組學生,學生需要和導師約好時間,每個階段按時把作業的進度匯報給導師,然后導師給學生提出指導與修正的意見,沒有所謂的“精英教學”,人人平等。學生會根據導師的意見對作品進行修改,同時導師會記錄下學生每次接受指導的情況,作為期末評分的依據。聞名中外的產品設計師Nilo Giocchini曾經說過:“你做出的成果,無論好壞已經成了既定的事實,所以我更關注的是這個成果是如何產生的,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出這個作品的。對于專業的設計師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們需要完整的記錄設計的過程,為最終的設計成果提供憑據,也讓受眾更容易理解我們的設計理念。”
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進行設計陳述的過程中模擬社會工作中甲方、乙方的場景,讓學生意識到雙方溝通時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并思考應對問題的解決策略,在一次次的訓練中鍛煉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能夠以敏捷的思維和嚴密的邏輯來應對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
設計專業學生講解作品的能力是其綜合能力的一種直觀體現,與學生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師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高校教師需要結合以上提到的三點,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專業課程的主題和要求設置相應的培養方案,在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基礎上通過改善教學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設計習慣,逐步提高自己表述、溝通與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