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安陽廣播電視臺,河南 安陽 455000)
在信息化時代,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數量龐大的行業信息。而在龐雜的行業信息中,及時篩選并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顯得尤為重要。獲得行業新聞線索的傳統途徑主要包括企業外宣部門、業界會議等,從這些途徑中獲得的新聞線索可靠性和真實性較強。但在融媒體背景下,很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無法通過上述途徑獲得,而需要從客戶端、個人微博、企業公眾號、行業論壇等途徑獲得,這些線索出現的空間、時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更多的是以碎片化、表象化的方式出現,故而,有著參差不齊的可能性。這就需要記者充分利用自己在這個行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去辨別和篩選。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更迭更為迅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很快就會被淹沒,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從海量的信息中發掘行業動態信息、有影響力的微博等內容,及時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另外,在融媒體環境中,熱搜排行以及行業熱點也是獲取行業新聞線索的重要渠道。這類信息的變化速度一般以天為單位,而且此類信息的位次、榜單與讀者搜索和閱讀有直接關系,故而,更有機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細節信息是采訪中的關鍵,比如會議或發布會的新聞采訪。新聞記者要做有心人,要重視對于細節的觀察,包括發言人的細小動作、表情以及不經意的停頓,這些都需要在報道中進行體現。采訪人員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和設備進行記錄,進而提取其中的細節信息內容。如果是會議的報道,可以重點利用新媒體渠道從民生方面收集信息,并且進行深入細致地采訪,這樣可以讓會議報道貼近百姓的生活,讓普通市民可以接受。同時,新聞記者需要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對會議的核心內容進行深度報道和采集,確保主題突出、內容連貫,確保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的價值和吸引力。
采訪內容作為新聞采訪中的重中之重,其直接影響到新聞創新發展的整體水平。尤其是當前人們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新聞成為人們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記者必須要注重對新聞采訪內容的創新,不僅要求其具備真實性,還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針對同一新聞事件,思考具有新意的采訪點并進行采訪。例如,在對知名人物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就可以從不同人物角度出發,對其內容實施客觀描述,使得能夠在情感上和觀眾產生共鳴,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從而獲得更加滿意的效果。針對電視新聞節目來說,其采訪的焦點就在于內容的深度,在于節目能不能讓觀眾有所感悟。因此,記者必須要對被采訪者的回答進行剖析,判斷是不是具有深入追問的必要性,從而有效的挖掘內容價值,使得采訪內容具有新意和深度。
新聞報道的主要目標是把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傳達給大眾,使大眾可以及時并準確地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大眾得到的信息漸漸碎片化,一部分的報道就是為了引起大眾的注意并沒有實質性的新聞內容。更有甚者涌現出一批標題黨,其發布的新聞標題非常的夸張,使大眾憑著好奇心觀看,觀看的時候才知道其發布的新聞內容也只是流于表面,新聞內容和標題相差較大,內容是空乏的,缺少重點,僅僅是為了新聞的點擊率去編寫,使大眾以極高的興趣點進來,充滿失望地點出去。
廣播電視新聞是各類新聞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好表率,切勿隨波逐流,更不能用“流行”的名義來轉變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定義,要保持“新聞的初心”,就算一些傳統面臨困難時,依舊要堅持制作高水平、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同時發掘深度性的內容,做到還原事件的真相。立足于此,科學合理地將內容進行精簡,不拖拉,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平民化,使大眾更加容易去理解,讓受眾群體可以精準地捕捉到新聞中的核心內容。
在以往的新聞采訪節目中,絕大多數都是采用面對面的采訪形式,在這一采訪形式下,記者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還會出現由于采訪無法滿足要求而直接作廢的情形。在融媒體時代,記者應加強對采訪形式的改進和完善,主動探尋更加科學高效的采訪形式,全面發揮出各種信息傳播渠道的作用。借助各種自媒體平臺,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出去,這些信息往往就是重大新聞線索的來源。記者必須積極利用網絡技術的便捷性,第一時間發掘和辨識新聞線索,必要的時候還可就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此外,還應當注重對網絡輿論風向的管控,在了解新聞信息特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輿論導向,學會準確把握事件的本質與核心所在,進而使新聞采訪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融媒體時代,信息的傳遞既方便又快捷,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與傳遞者,新聞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雖然新聞媒體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然而卻缺少一定的時效性,傳播形式也比較單一。因此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想要實現長足發展就要加快新聞采寫速度,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資源,并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行信息的編輯和發布,掌握新聞信息的最佳時機,讓人們能夠第一時間掌握信息內容,進而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同時新聞信息應該拓寬新聞發布渠道,利用多種平臺將新聞傳遞出去,進而拓寬受眾范圍,提高新聞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只要記者練好“十八般武藝”,結合融媒體的特點和社會新聞的導向、初心,就能在新聞采訪中不斷創新、勇于突破,將最新鮮、最感人、最溫暖的新聞作品展現給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