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劉河初級中學,安徽 合肥 231200)
教學準備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和學生共同為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進行的必要準備工作,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選取教學內容、訂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學材料、組織教學形式、策劃教學方法等。教學準備工作旨在提升教學效果。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則不可能與教案制訂內容一模一樣,需要依據課堂具體情境與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等進行及時調整,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教學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計劃完成具體教學任務,是依據既定教學目標組織起來的教學工作安排。它明確指出教學活動步驟和時間安排。例如,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五個步驟即可囊括整個教學過程,即創設情境、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執行計劃、檢驗假設,簡稱“五步教學法”。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教學實施程序具有先后順序,但在教師在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臨場情況進行及時調整,這是由教學活動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決定的。
個別化教學策略是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教學方式的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遇到知識背景或學習能力差異較大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須注重教學過程中個別化教學策略的設計,以充分體現教學的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特點。個別化教學策略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程序教學、個別輔導和掌握學習等。不同的分類角度和標準導致教學策略的分類形式也不盡相同。各種分類形式之間是并不是完全獨立,而是相對獨立的,不同分類形式之間也會有相互交叉、相互重疊的地方。實際上,任何一種分類形式都旨在加深教師對教學策略的理解,并能夠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充分把握和運用既定教學策略,達到制定的教學目的,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為進一步改進教師教學或學生后續學習而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作出地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需要指出的是,教學評價策略的評價對象和范圍應該覆蓋教學領域的全過程,而不僅局限于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教材處理是否恰當、與實際聯系是否密切、教學結構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組織形式靈活性等等。在評價過程中還需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其主動進行學習,發現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并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收獲對知識的理解。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育理念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由此可以看成教學追求的不是同一發展水平,追求的是受教育者在結束本堂課時的自己與課前的自己作比較是否有所發展以及是否達到最大發展限度。對于數學這種對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要求較高的學科,如何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的最大發展限度的實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夸美紐斯曾說過: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烏申斯基也說過: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這就要求我們課堂教學過程具有直觀性。直觀性分為三類即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這其中尤以模象直觀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幫助作用最為明顯,而模象直觀主要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得以實現。因此,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課程資源的整合,以此實現抽象問題的直觀化,并最終實現課標提出的“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一具體要求。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具有多方面目標,整合目標的設定與具體教學內容有關。教師應在深入分析數學課程教學問題基礎上,根據數學課程教學實施的需要,提出并制定課程整合總體目標,并依次制定整合過程中各個細節的具體目標。
在全面分析課堂教學內容基礎上,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根據所確定的整合目標,制定課程整合具體教學模式,即在講授型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中確定適用的教學模式。
依據課堂教學內容、制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及擬定的課程整合具體教學模式,在相關理論知識指導下,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設計,利用信息化“生動形象”的特點創造不同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制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教師積極推動數學課程的信息化,總結數學課程信息化經驗,獲得課程整合教學成果經驗,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的信息傳遞并不直接由教師完成,而是通過學生自身對呈現的知識進行理解并進行吸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現象的理解和看法,教師應予以重視,并基于此分析學生產生想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忽略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體系,并主動將其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學習起點,通過對初中數學課程資源的整合滿足教學內容要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建立原有知識與當前學習的新知識之間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自己新的知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