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民間故事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敘述起來往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任何一篇民間故事都是通過奔走相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積累下來的,這也正是為什么民間故事流傳至今仍然能與當今社會接軌的原因。本文所闡述的民間故事融入語文課堂有三種教學創新形式,分別是將民間故事與閱讀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將民間故事和德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授和發展;將民間故事與語言表達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生僻字往往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去學習生僻詞,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了阻礙。一些民間故事雖然通俗易懂,但往往也伴隨著一些學生不認識或者沒有接觸到的生僻詞,在網絡信息尚不發達的年代,教師多采用板書生僻字的形式,來指導學生學習字詞,逐字逐句帶領學生閱讀和識字。而如果能將其他的形式引入到生僻字的學習中,學生學習新字詞就會更加輕松和省力了,達到這樣效果的其中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將民間故事融入到生僻字教學中。
例如,在《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中,有這么一段話:“......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動了惻隱之心。”短短的兩句話可能就包含有學生并不認識的兩個生僻詞:“揪”和“惻隱”。通過讓學生反復閱讀文章,將民間故事和學習生僻詞交織在一起,一邊學習詞語,一邊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與經典,學習和閱讀的能力都在此過程中提升了。
現如今,語文教學更加看重的是對于思想和文化的滲透,也就是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文化的滋養。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故事比比皆是,語文教學應當處處留心,不能夠只停留在故事內容的表層,而是應該深入挖掘故事所表達的寓意和其深處的內涵,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德育教育。對于學生來說,理解作品本身的內容并不是很難,但是如果被問到這個故事要深層表達什么含義的時候,學生往往答不出來,或者答不對點。作為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了解民間故事深層的寓意,從而將道德和美好的品行真正內化于學生心中。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識”到“知”再到“用”三個階段,前兩個方面的敘述已經闡明了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民間故事的過程中從“識”到“知”,那么第三個階段,將民間故事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表達,學以致“用”,傳統的閱讀和背誦教學往往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抽查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學生學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可以將民間故事和表達相結合在一起。通過將民間故事應用到小學的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也能拓展知識面,為課堂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木蘭從軍》這一民間故事中,恰逢皇帝招兵,但是正趕上花木蘭的父親生了重病,不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赴任,于是花木蘭說服家人,女扮男裝,替父出征。這一情節就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花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呢?通過提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表達。在表達的時候可以請同學們站起來,對問題的答案進行一定的猜測,可以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對于問題的結果大膽進行預料,養成勤動腦的優良習慣,真正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在現代文化浪潮的沖擊下,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步走向衰弱。為了改變這樣的一種趨勢,教師和學生都要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才行,加強民間故事在語文課堂中的融入,教師責無旁貸。而民間故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具有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特點。將民間故事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課堂內容的豐富度會大大提高,學生對教師和學科的滿意程度也會增加,與此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多種能力,于無形之中授予德育教育,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