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吉秀
從教至今,時刻都在反思:到底該怎樣進行教育活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該如何做?學生在校不緊要學會如何考高分,還要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有所成長。作為老師不能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更要用智慧啟迪智慧,引導學生去尋找知識,獲得知識,增長智慧。
作為教師已是第四個年頭,但是教師的職責到底是什么?教書?育人?如何教書?如何育人?我們教育的目的何在?這是我這四年來在面對諸多教育教學問題時不斷思考的一些問題。曾經,我以為教書就是把我所知道的盡可能地告訴學生,讓學生也知道,包括學科知識、人生感悟等等。然后讓學生照著去做,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日常規范中不犯錯誤。于是我很認真地備課,盡可能地讓自己知道更多,對不聽話學生苦口婆心地進行說服教育。雖然最終也被學生接受,偶爾也有不錯的成績,但是總感覺還欠缺點什么,似乎這不是教育的最終的目的,這也還不夠讓我成為一個讓學生以及我自己都敬佩的好老師。
古今中外有許多關于教育的話題,其中不乏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例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同樣,近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學合一》里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純粹“教書”是我們把活潑的學生當成了“書架子,字紙簍”,而“教學生”也就是把我們所有的都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的真理無窮,我們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所以我們能教學生的也是有限的,終歸是“不妥當的”。所以好的先生是“教學生學”,“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情景,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也就是啟迪學生的智慧。20世紀英國著名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教育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其《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更是直接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有智慧的人,通過知識理解生活,成長智慧。”
我現在教學的學生是從初中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尤其是我所教學的歷史學科上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初中階段那種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上,對于歷史事物之間發展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很難去理解和把握。所以在教學上,我不能只把知識點是什么告訴他們,也不能直接把其中的內在關系告訴他們,而是要交給他們方法,啟迪他們自主地去分析和探究,讓他們能夠自己去發現歷史的奧秘,發現歷史的規律,去認識歷史不是一團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從而由衷地對它產生興趣。并且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能夠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真正做到“讀史使人明智”。
同樣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他們都正處于未形成、正形成階段,總之是不成熟的,迷茫的。對自己的人生、未來沒有想法和規劃。而此時,如果我們一味地告訴他們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什么樣的未來是沒有前途的,他們必須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這樣的結果是,作為鮮活個體的學生可能不會接受,即使接受了,照著做了,那么將來的社會可能都是一個模式的人,而不是多樣的富有創造力的。如果在遇到我們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時,他們又該如何去解決呢?
所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前人的智慧以及我們的智慧都傳給學生,而是以此為手段啟發他們的智慧,去探索他們自己的人生路;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
“以智育人”既是前人的智慧,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知識。更是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同樣的知識不同的人教出不同的效果。在此次同課異構大賽中我有著非常深切的體會。同樣的一課《“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來自全省二三十所中學的老師有二三十種不同的上法,其中有的真的讓人非常的震撼和欣賞。從課件制作,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挖掘上以及調動學生方面都能體會到一種智慧在里面。所以要想達到啟迪智慧的教育目的,作為橋梁的教育者必須是個有智慧的人。首先我們也應有智慧地去掌握前人的智慧,也就是我們也必須豐富我們的知識。其次能夠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靈活地運用,比如:改變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個空罐子,一味地用講授的方式進行灌輸式教育。這樣無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變成了知識豐富卻沒有智慧的書呆子。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自由思考,我們不能把所有時間都占滿了。再者,作為教育者,盡管我們擁有比學生更多的知識,但是也要和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才能給學生更多的信心去激發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