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歷史是一門生動的文史社會學科,由于其本身的人文特性和教育功能的要求,決定了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必須關注情感因素的滲透。情感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
(一)對歷史教材的情感因素挖掘不透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由于長期以來受特殊認知模式的影響,許多歷史教師缺乏對歷史教材的情感因素的把握與挖掘,而專注于歷史知識的傳授,忙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學生就只對歷史知識死記硬背,而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認識和內心體驗,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的教學理念缺乏情感性。
許多歷史教師認為歷史教學主要是針對考試,歷史教學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而許多學校對歷史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很少關注對學生歷史情感的教學與培養。
歷史教學既是歷史知識的教學,又是情感的教學。說它是情感教學,那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主要表現如下:
(一)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有其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學科的功能所在。通過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共產黨的深厚情感。要使學生具有這種情感,教師必須有意識、有目的地施與情感教育。
(二)歷史是一門感人的學科,有大量的飽含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和名言警句,涉及各個方面的豐富內容,而且有血有肉,有情節,容易感染人、啟發人、教育人,它是人類社會代代相傳的寶貴的精神食糧,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通過中國文化史及近代史的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增強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歷史教育工作者理應自覺承擔這一歷史責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
(一)準確透徹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歷史教材是歷史知識的載體,也是情感信息的載體。歷史教材里的每一個歷史事實都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功能,應從史實出發,利用教材豐富的知識,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選擇恰當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充作“啟情點”。由此,歷史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細心體味其中的情感因素,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滲透蘊涵在歷史知識中的情感,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強化教師情感意識,豐富情感教學手段
一堂成功的教學完全取決于教師發揮的功能與素質,因此,把教材蘊涵的歷史情感傳遞給學生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情感表達。歷史教師只有具有豐富的情感意識,才會在教學中用富于變化的情感表情與動作來演繹豐富的歷史情感。然后,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述來感染學生。歷史課內容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學的講解方法必須突出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讓情感在自己內心深處發酵,讓課程內容在自己的語言體態中流動,把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生動逼真地“再現”到學生面前,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當時的氛圍中,使其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受到教育和陶冶。既引導學生學習了革命家的高尚品質,又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既鼓舞和感染了學生,又增強了教育效果。
(三)構建情感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堂教學環境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的情感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不單是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充滿激情的知識與感情的融合。
總之,歷史教學的情感教育是以教師對學生充滿愛為基礎的。通過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教學,使學生不僅從理智上,而且從道德、美感上受到歷史教師的熏陶,進一步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