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要在各項社會分工中實現新的突破,促使各行各業迸發出更加強大的潛力,以此來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而“工匠精神”的提出,則完美地貼合了這一時代主旋律,能夠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修養,從而在工作生活中用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身。在這篇文章中,將會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出發點,在充分結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前提下,深入剖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以供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指導和參考。
理論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工匠精神”要想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首先就必須要做到和理論課程的深度結合。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立足于思想層面,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取向,而“工匠精神”立足于職業道德修養,也屬于道德品質的一種,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存在較大的交叉點,具有較好的結合基礎;其次,相比較于“枯燥”的理論過程,“工匠精神”和現實案例的結合度較高,能夠將生動有趣的現實案例融入到理論課程中,能夠有效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增強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得學生在課堂中更加專注,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納程度和吸收程度,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逐漸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局限性,教學時間過于短暫,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對于學生思想的影響力極為有限,不能夠達成較好的教育效果。在此情況下,必須要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圍,以此來提高教育效果,由此衍生出了課程實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給予學生“環繞式”教育體驗。課程實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的交叉點,更加偏向于職業道德內容,和“工匠精神”具有更高的重合度,且實踐活動內容也可以作為“工匠精神”融入的基礎。“工匠精神”的萌發,立足于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意識,故而,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在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興趣偏向,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對職業工作的熱愛之情,并由此延伸出“工匠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思想理念,讓學生對其了解容易,但要學生真正發自內心的認同,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做到的,也不是一兩節課程所能夠完成的,必須依賴于積年累月的堅持,必須要塑造出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對于學生價值取向造成潛移默化地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塑造“工匠精神”。學生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校園之中,良好的校園文化,將會為“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莫大助力。
總的來說,“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僅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院校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更是學生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內在需求。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要加強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改進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高效地融入途徑,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工匠精神”的優越性,在教學活動中帶給學生更多成長的助力。要想做到這一點,不僅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也要將其融入到課程思政中去,更要將其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