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君
(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中歐建交四十五年以來,在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原則下,逐步發展為和平穩定、增長繁榮、改革進步、文明共榮的新型伙伴關系。但受英國脫歐、中美關系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在新形勢下,既要對已往成果經驗有所總結,也要明確在諸多變化下,把握未來雙方發展的關鍵。
中歐合作領域長期以經貿為主,全球化時代下,經濟利益也逐漸外溢到了政治和人文交流領域,在雙方來往過程中,共同利益成為雙方攜手前進的基礎。
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當前,中歐雙方互為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歐盟作為中國在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在貿易投資等領域長期保持穩定的合作關系。首先,中歐的貿易額持續增長,雙邊經貿關系不斷深化。中歐建交初期,雙邊貿易額占歐盟總貿易額的比例不到1%,而到2018年,雙邊貿易額占比已達到15%,雙邊貿易額達到了6822億美元。其次,中歐雙方的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在貨物貿易方面,中歐貨物貿易由以往的中國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初級加工產品、歐方輸出資本和提供技術密集型為主的中高級產品轉變為雙方互相進出口工業制成品和高科技產品,貿易結構得到了質的優化。在服務貿易方面,歐方在服務貿易上的出口一直大于進口,在服務貿易領域長期處于順差的地位,歐盟在同中國的服務貿易商取得了較高的利益。最后,中歐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有效實現了雙方互利共贏。一方面,歐盟對華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技術領域,截至到2018年底,歐盟對華投資項目達47200多個,在華企業超過1.6萬家,累計投資金額達1300多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對歐方的投資從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穩步增長,投資領域不斷拓寬,投資方式不斷多元,有效的中國經濟和高科技領域的迅速發展。
高層互訪增進政治互信
2003年10月,外交部發表了建國以來的第一份國別和地區性政策文件《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同歐盟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確立了三項合作目標,其中第一項就是“互尊互信,求同存異,促進政治關系穩定健康的發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十八大以來,中歐高層領導人之間的互訪頻繁,定期舉行多層次和多類別的政治磋商,經貿領域通過高層互訪發表一系列促進中歐經濟合作的規劃、協議和項目。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會見來華參加第16屆中歐領導人會晤的歐盟領導人時首次提出“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推動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以及促進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的判斷,并與歐盟領導人聯合發表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就增進中歐戰略互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還與荷蘭提出共同建立開放務實的“中荷全面合作伙伴關系”、與法國提出共同“開創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新時代”、與德國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與比利時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習近平實現了對歐洲的歷史性訪問。2015年,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李克強出訪比利時、法國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同年,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也先后訪華。2016年,習近平出訪捷克、塞爾維亞、波蘭等國,同年,德國總統高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先后對中國進行了訪問。中歐高層間的頻繁往來和互動,使得雙方能夠在洽談、協商中求同存異、凝聚共識,增進中歐互信,推進中歐關系向全方位、多領域和高層次方向發展。2020年是中歐關系的大年,先后舉辦中歐領導人年度會晤、中國-中東歐國家北京峰會、“27+1”峰會,多次進行領導人間的會晤,為中歐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指明了合作的方向。
人文交流不斷深化
長期以來,中歐的人文交流在緩解中歐關系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伴隨著中歐雙方在經貿合作、政治交流領域的不斷深化和密切,人文交流領域不斷擴大、參與人員不斷增多、內容不斷豐富。
2009年,《里斯本條約》生效后,歐盟開啟了機構改革的進程,在各領域被賦予了更多的自主權,人文交流領域的自主權也包含在內。此后,中歐雙方開啟人文交流領域的新篇章,并積極促成了人文交流向著機制化方向發展。2012年建立的中歐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涵蓋了教育、科技、文化、媒體、體育、青年、婦女等合作領域,舉辦了中歐文化對話年、合拍電影、青年友好合作項目等活動,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在教育合作領域,截止目前有超過30萬中國學生在歐盟成員國留學,同時有近5萬歐盟學生在中國留學,歐盟28個成員國中,已經有21個與中國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此外,中歐調優項目、歐洲官員赴華研究項目進展順利,歐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年度會議是雙方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交流合作的重要對話平臺;歐盟學校孔子學堂的建設穩步推進,是中歐雙方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舉措。
中歐自建立外交關系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前進的趨勢。但是,由于中歐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的不對稱性,加之英國脫歐對歐盟帶來的影響和新冠疫情對整個歐洲國家帶來的巨大沖擊,使得當前的中歐關系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和多方挑戰。
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均衡性加劇,雙方經濟紛擾逐步增多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的十余年時間里,中國和歐洲的經濟發展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采取各項措施積極應對危機,成功轉為危機,實現了經濟水平的跨越式發展。而歐洲各國長期深陷歐債危機的泥潭中無法自拔。2008年歐元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中國的3倍,而到2019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直逼整個歐元區的水平。經濟上差距的不斷增大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歐洲社會內部對于中國的態度發生轉變,其在同中國經濟合作中的政策防御性不斷增強。在2019年歐盟發布的《歐中戰略展望》中雖然稱,“中國在諸多政策領域是歐盟的合作伙伴”,但也明確的提到了,“中國是歐盟的經濟競爭者和倡議另類政治模式的全面性競爭對手”。近年來,歐洲對華的投資監管和保護主義舉措呈加強態勢,從2016年開始,中國對歐的直接投資額較大幅度的開始逐年遞減。除此之外,于2020年正式開始實行的《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條例》對關鍵資產和核心技術的把控對中國企業在歐的投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此外,伴隨著中歐經濟之間的互補性減弱、競爭性上升,歐洲民眾對華態度普遍不滿,歐洲輿論媒體還曾一度出現“中國威脅論”等不利于中歐關系的話語導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歐關系的發展。宏觀發展階段上的不對稱和短期發展態勢上的差異為未來中歐間經貿合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歐盟內部治理困境難以破除,雙方外交關系不確定性增加
歐盟作為一個龐大的多層治理體系,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歐盟內部的結構包括歐洲共同體、共同外交和安全、司法和警務三大部分。其一體化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法院等。決策機制也會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問題有所變化。歐盟內部復雜的結構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歐交流協商的難度。中國既要處理與歐盟的雙邊關系,同時中國與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雙邊關系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歐洲各國以上世紀50年代達成的《舒曼宣言》為出發點,正式開啟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在此過程中,歐盟曾多次深陷危機。伴隨著當前世界形勢的日趨復雜,歐盟內部的治理困境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危機重重。一是由歐債危機引發的歐盟主權危機問題尚未解決,成員國主權還是歐盟主權問題的討論尚未定論;二是歐洲民粹主義和右翼政黨的勢力逐漸增強,并在歐洲各國的影響逐步擴大,使得歐洲政治議程出現碎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耗費了歐盟各國的精力和資源;三是歐盟目前面臨的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極為棘手,難民危機、周邊政局動蕩、恐怖主義蔓延、民眾疑歐情緒高漲引發社會不穩定等問題,對歐盟內部治理體系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四是現實性問題接踵而至,2020年1月英國正式脫歐、2月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對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造成重創。歐盟內部面臨的這些問題,無疑使得其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處理內部事務,其外交執行力的弱化和內部治理困境為中歐關系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美國因素影響持續凸顯,成為中歐關系的重要變量
美國作為影響中歐關系的不穩定因素,在構建中歐新型大國關系中設置了很多障礙,從戰略和安全的高度去介入中歐關系的發展。一方面,盡管美歐雙方的具體政策和執行工具有所不同,但是其同屬于西方,有共同的價值理念、自由民主的政治認同。并且雙方都高度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的改善,主張中國應當融入到現有的西方主導的國際機制中去。長期以來,美國為防止中歐過于親密,影響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利用中歐雙方在人權和武器禁運等敏感問題上的分歧來制造話題,影響中歐關系的進展。
另一方面,美歐在多個領域相互聯動試圖影響中國發展。在經濟和貿易合作層面,美歐在面對對華貿易逆差的情況下,聯合向中國發難,認為中國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要對華開展平等貿易。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以后對華采取了強力的遏制政策,多次制造中美貿易摩擦,試圖在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對中國形成阻礙。在政治和安全戰略層面,美歐均將中國列為對手和競爭者,在對華的民主、人權等問題上達成一致。對于歐洲各國而言,同美國的關系處理往往是被放在首位的,同時基于價值觀念、軍事安全和經濟等因素,中歐關系往往會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國因素的干預。
伴隨著中歐經貿合作領域不可避免的競爭、歐盟內部治理結構困境所導致的外交政策不穩定和美國因對歐洲對華政策的影響,加之新冠疫情之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的一系列新的變化,中國對歐關系需要把握以下三個要點:
明確歐洲內部結構的特殊性和中歐關系的復雜性。歐洲內部結構復雜,雖然歐盟作為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成功典范,但不意味著這個超國家行為體對每個國家有絕對的主導權,考慮到從歐共體開始的歐洲內部協商一致的決策慣例,同歐洲發展良好關系,就必須意識到整體和局部,包括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大國和因不同利益訴求建立起的中小國集團,對歐洲內部復雜的雙層結構有清晰認識,這是搞好中歐關系的基礎;
中歐戰略的一致性與對未來國際秩序的想象。雖然美歐關系密切,但歐洲一直希望保持一定的自主權,這種努力早在二戰結束就有嘗試,2017年底,25個歐洲國家共同簽署的永久結構性合作就是歐洲自主意愿的體現,希望從安全領域同美國切割來保障政治經濟上的獨立。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多年來一直避免成為他國附庸,堅持走中國特色道路,雙方在這一層面有戰略一致性。對未來國際秩序的發展,雙方也堅持國際主義和規則優先,反對霸權國家對各國和世界秩序的侵害。戰略和未來發展的共通點成是保障中歐關系穩定發展的核心;
中歐互動實踐應以內容為導向,避免“大雜燴”。前文已經提到,中歐合作既有共同利益,矛盾也難以避免,無論從參與者數量還是各方利益的多樣化,這種結果都是現實和必然。因此,從實用主義出發,在堅決維護中國核心利益的基礎上,避免因次要矛盾破壞雙邊關系并盡量拓寬雙方合作的內容,是中歐合作的基本導向。在明確基礎、核心和導向的情況下發展中歐關系,不僅對政府,也有益于雙方人民,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實現的未來。
注釋
[1]商務部外事司.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年4月4日)[EB/OL].http://wss.mofcom.gov.cn/article/sy/201904/20190402855142.shtml.
[2]劉曙光.中歐經貿合作:成效、挑戰與機遇[J].當代世界.2020(6)41.
[3]“中國對歐洲政策文件”[N].人明日報(國際版).20031014.
[4]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全文)[EB/0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3gnews/2013-11/23/c_125751496_9.htm.
[5]張健.“脫歐”背景下歐盟政策調整與中歐關系[J].當代世界.2020(6)30.
[6]“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sites/beta-political/files/communication-eu-china-astrategic-outlook.pdf.
[7]肖琳.中國與歐盟外交關系的再思考——以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例[J].太平洋學報.2014(6): 57.
[8]朱立群.國際體系與中歐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1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