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麗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教育領域也成了享受改革春風的最大受益者。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雖然一直被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但是對于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不是每個教師都懂的道理。在新時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是每一個教師為之努力和奮斗的方向,也成了每個業界人士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近年來,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種種問題,導致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的開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閱讀教學現行目標與預期目標不一致。不少的教師在制定預定目標的過程中好高騖遠,目標與預期嚴重不符。第二,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低下。閱讀本身就是一項賞心悅目的事情,如果沒有興趣的驅使,學生在教師的強壓之下進行學習,那么最終閱讀效果自然是不容樂觀的。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之下,學生完全沒有任何的主觀能動性,按照教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就算“萬事大吉”。
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都應該有頭有尾、有章可循。首先,教學目標應該清晰明了。對于小學語文閱讀來說,有的是要求學生學會朗讀,而有的則要求學生學會默讀,有的需要學生記憶,而有的又需要學生進行理解。不同閱讀材料具有不同的閱讀要求,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其次,教師選擇的閱讀內容不一定要包羅萬象,能夠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就好。
例如,在教材中《難忘的潑水節》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重要的閱讀素材。在進行這篇文章教學的時候我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對此類的文體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難忘的事件有很多,結合自己的難忘點,學生將自己生活經歷中的難忘瞬間結合起來,在閱讀材料的刺激之下讓整個的閱讀過程變得有滋有味,充滿趣味性。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實施分段教學對于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閱讀的難度不應該很高,盡量以夯實閱讀基礎為主要出發點。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分段閱讀教學就能夠更好地契合學生的需求點,讓學生以一個更加積極自主的心態面對閱讀,開展閱讀,并最終愛上閱讀。具體來說,低年級的學生僅僅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之下讀懂內容即可,其余不可多做要求。中年級的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有了“讀好”的要求。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樂讀”的過程十分重要。在此過程中,諸如一些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都可以被一一派上用場,教師完全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所需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最優化的教學策略,讓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滋味所在。
在小學語文學習體系中,閱讀以其相應的特殊性而變得獨樹一幟。閱讀雖然需要教師的輔助和指導,但是自主閱讀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傳遞和滲透給學生的。不少的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滋生強烈的依賴心理和畏難情緒,這些對于閱讀有效性的提升都是極其不利的。鑒于此,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逐漸放手,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和思考。通過自己大腦思考出來的內容往往更加能夠讓學生印象深刻,這一點教師應該時刻銘記。
例如,我在進行著名的寓言《亡羊補牢》的講解時一改往日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而是通過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過亡羊補牢的錯誤為切入點開展閱讀教學。在濃烈的氣氛醞釀中,各種亡羊補牢的案例在課堂上“紛紛涌現”出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探究的欲望被點燃,閱讀有效性的提升顯而易見。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是非常關鍵的,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深諳有效閱讀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努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收獲專屬于自己的豐碩成果。只有堅持不懈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學生才能在閱讀中獲益,也才能在閱讀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