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樂
國家領導人曾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堅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要擔當起學生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如何作為學生的示范引領者,教師的師德師風,對整個社會都起著極大的影響。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嚴守良好的師德,在師德中實現自我價值,完成教育使命。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高尚的德行,言行一致,是教育開展的基礎,是教師樹立師德形象和教師威嚴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行。教育不僅是課堂上教授給孩子的科學知識,不僅只存于“教”的單一層面,更是育人,教師要時刻以人民教師的標桿去要求自己,人格修養不斷提升,凈化自己的心靈,力求完善自我,教師的德行也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點燈人”。
教育工作是艱辛的,而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我們教育的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未來的希望。愛崗敬業愛學生是師德重要的具體體現。一個人只有當他熱愛這份職業,感覺到國家和社會人民對他的職業有著崇高的期盼時,他就會產生神圣的使命感。作為教師,我們的眼前是活潑可愛的學生,握在我們手里的是書寫出知識的粉筆,可我們的使命就在這里,站在了三尺講臺,我們就擔當起“教育興,則國興”的使命責任。我們只有努力奮斗,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才能與新時代的發展并肩前行。熱愛教育,認真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是教師道德的基本。做好教育工作,必須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因此,我們做教育工作時,要充滿熱情,教育也是一種幸福,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工作腳踏實地;要有甘于奉獻的崇高信仰,懷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懷;提高教師知識系統的科學時效性,改變教育方式的單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我們教師人格的標簽總是帶著奉獻二字,看似平凡卻不簡單。新時代的科學教育觀,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是開展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導向,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愛的教育,有靈魂的教育,才能夠啟迪人的心靈。愛學生,首先要接受學生的優點缺點,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才是教育過程中主體地位,相信和呵護是我們教師要做到的,這樣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學生。
愛才是真正推動教學工作發展的動力源泉。愛學生,愛教育。在愛的滋潤下,即使工作上遇到再多的煩瑣復雜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我們心中總會涌起一種責任感,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我是孩子們尋夢路上的點燈人。有這樣的強烈的情感,總激勵我以真誠去愛護每個孩子。隨著教學經歷的不斷累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找到了兩句話法寶,那就是“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這兩句看似普普通通的話,卻讓我對孩子有了更多的耐心愛心,多了許多的寬容理解。
老師作為“傳道者”“授業解惑者”的角色走向三尺講臺,淵博的知識和專業的教師技能是教師的底氣。教師要有開拓創新的思維,要樹立起終生學習的精神,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不斷提高素質,完善自身。在教學耕耘中寬闊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提煉出教育藝術、升華教育技能、錘煉教學能力。就如同培根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是收集,不應該像蜘蛛只從肚里抽絲,我們應該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
教育不僅僅需要赤誠的育人情懷,更要求教師學識淵博,精深的專業并能夠升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在經驗中積累,把握住教育的根本目標。具體來說,教育是一件事無巨細的工作。要把教育做好,首先我們要精讀學習專業教育知識,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執教,要與時俱進,將最新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引入教育教學中,使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二是能夠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現代教學工具,將教學內容直觀展現,翻轉課堂角色,將主動權交予學生,使知識與能力、開拓完美結合。實際上,社會在日新月異發展,要求教師要不斷努力進取。教師要給學生知識,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足夠給學生一杯水,并且能用一桶水轉變為學生的十桶水,將一條條小溪匯聚成一條大河。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在教育事業上不斷攀登,不斷奮進!只有做到德能俱佳,才能澆灌好祖國的未來。
花朵是尊貴的,果實是甜美的,綠葉平凡而謙遜的。教師的事業如同“葉”的事業,平凡偉大!我沉浸在教學的樂趣中,享受著育人的幸福,我無怨無悔如期地履行九月的承諾。去尊重每一棵幼苗吧,用愛去澆灌,用心呵護,為生命成長樹立起人格的參天大樹。“三尺講臺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教師默默奉獻,在教育中去擷取生命的光,去鑄就犧牲之美,這樣才能綻放教育事業的萬紫千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