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睿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8)
21世紀步入第三個十年,科技的進步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安全指數。但是,還有各式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影響著社會和諧。
在全球范圍,2019年澳洲森林大火持續燃燒半年之久,給地球大氣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至今除了以中國為代表的少數國家外,仍未得到控制;非洲蝗災肆虐,甚至波及到亞洲、歐洲部分地區;北極冰蓋不斷消融,全球水平面上漲;以及豬瘟、禽流感、尼日利亞神秘病毒等。
在國內范圍,我們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雪災、旱災,以及得到控制的新冠肺炎和長江流域特大水災。從自然角度來看,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主要特點是種類多、頻度高、損失嚴重。受災人口眾多,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以上。從社會角度來看,我國在高速發展中,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我國正處于矛盾凸顯期,人民內部矛盾引起的社會公共安全事件也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本是不可預測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之間也有其內在聯系,揭示了某一類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本質。科技館是在矗立在當今眾多新時代產物之中的一種獨特的,面向大眾的,且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的特殊場所,是我國先進科技對外展示的窗口,肩負著將知識生產力轉化為物質上生產力的重任,肩負著提高全社會科技認知水平和科學素養的重任。科技館如何探尋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不斷探索掌握其的方法,達到預測、預防、應對、規避風險、減少損失的目的呢?
科技館應承擔起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努力向人民大眾普及突發安全事件的相關知識,引導大眾思考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處理方式,提高全社會普通群眾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定義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突然發生,已經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的,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通常有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根據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可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
相關分類
(1)成因:自然性突發事件、社會性突發事件。
(2)危害性:輕度、中度、重度。
(3)可預測性:可預測、不可預測。
(4)可控性:可防可控、不可防不可控。
(5)影響范圍:地方性、區域性、國家性、國際性。
事件性質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關鍵在于其突發性,對于事件爆發的時間、地點、方式以及爆發程度,都無法準確把控。其原因在于受到人們認知水平或知識能力的盲區限制,無法準確把控突發事件的內在成因,爆發條件以及爆發形式。往往事件會爆發于容易忽視的細微之處。突發性的存在,為公共安全事件的的防治創造了極大困難。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以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主要特征,包括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往往具有持續性。整體來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對抗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經驗史。在人類的歷史上,突發事件從未停止過,人類通過不斷的抗爭,不斷深入探索自然,深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得人類應對突發事件的手段日趨完善,方式更加成熟。單個突發事件,一般會表現為一個持續的過程,表現為潛伏期、爆發期、高潮期、緩解期、消退期。而且一個突發事件經常導致另一個突發事件的發生。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機遇性。危機與機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一件具有危機性的事件,往往伴隨著機遇。機遇的出現有客觀的原因,偶然性之后有必然性和規律性。[1]然而機遇并非輕易取得,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動的認識客觀世界,并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二者統一起來,才能抓住機遇,從突發公共安全時間中總結經驗。
發展階段
潛伏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起始階段,是量變的累計,在到達量變的臨界點,最終引起質變。在這個階段,突發事件不斷展露端倪,征兆不明顯,尚未造成損害或損害微小,不易引起人們的警覺。
爆發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集中爆發的階段,持續時間短,事件形勢嚴峻,在較短時間內事態迅速升級,造成極大的社會危害。
高潮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爆發的最頂點,損害達到最大,破壞程度最高,人民受災程度最大。
緩解期:損失逐步減小,事態得到控制,危害逐步降低,有時會有持續危害但不會再造成程度更嚴峻的局勢。
消退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末尾階段,事態得到完全控制。在這個階段,人們根據受損狀況統計損失,恢復秩序,重建平衡,總結經驗,以預防下一次類似的公共安全事件。
關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思考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往往在初次出現時是不可預測、不可防控的。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盲目追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絕對可控。而是應當在現有的經驗基礎之上,把握規律,總結教訓。杜絕因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而演變成更嚴重的事件。應當建立科學的應對機制,制定科學的防范守則,防微杜漸,攻堅克難。面對既已發生的事件,應當就事論事,抓住事件中潛藏的機遇。
社會中的個體想獲得幸福,應做到不但愛自己,還應該愛他人。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雙向的,一方面自我的社會價值實現在于個體對他人的服務與奉獻;另一方面個人價值的實現在于社會給予個體的物質與精神回報,正如馬克思所理解的那樣,人類的終極幸福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的過程中,不僅意識到自身的需要,還應該意識到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意識到社會的整體需要和幸福,以此尋找個體需要同他人需要的交匯點,從而將個體對幸福的追求納入社會整體和諧發展的軌道。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能夠推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
科技館任務之一是通過結合本館的展覽內容,組織舉辦一系列的科教活動,進行相關的技術普及。公眾對科普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科普不僅成為公眾適應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更是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發展創新文化的重要抓手。[1]
隨著科技進步,時代發展,我們面臨的公共安全事件的種類和危害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原始社會對抗水災、洪災、旱災等天災,到現代社會的核泄漏,恐怖襲擊等等。先進的科技、文明的社會這些幸福的背面,是前人從未有過,不曾面對過的各種新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因此,加強國民對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識,提高國民對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防范水平,應當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的方式,努力將科技博物館的科教職能與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用相結合。每一個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身體力行,積極承擔責任,努力開發研究突發事件的科普內容,靈活融入科技館的展覽與活動中。
在有關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科普內容的宣傳方面,創新是領頭羊,改革是新動力。我們應當改進現有的展覽的參觀、講解傳播方式,策劃新的展覽形式與內容。其中改革是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將死板的展覽,與靈活多變的事件相結合,引導大眾參與博物館舉辦的活動。以此為跳板,引導人民群眾在生活中見微知著,舉一反三,從而達到科普目的。
設計方向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17條規定,應急預案制定機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情勢變化,適時修訂應急預案。該條確立了預案修訂的基本原則:一是實際需要,二是情勢變化,但對應急預案的修訂條件、程序沒有進一步規定[2]。
我國應急管理制度標準體系對事前、事中、事后突發事件的全過程都有相關的管理辦法和技術導則,但當前國家應急管理制度和技術指南大多集中于事前隱患排查、風險評估、應急預案以及事后調查處理、損害評估、污染修復等方面。對事中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等方面極其缺乏。[3]
加強應急預案建設
關于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一般機構采用層級傳導制。國家或相關機構負責制定相關的應急法案和主導響應措施,下屬機構在此基礎上,針對上級部門的政策進行完善和補充。
我國幅員遼闊,無論是人文角度,還是地理差異,不同的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已有應急法案和響應措施的基礎上,各地科技館應當針對本地特色和面臨的實際情況,靈活拓展,逐步完善。形成具有針對性,具有實用意義的應急方案和響應措施,這寫都是開展后續活動的重要基礎。
開展網上通道
以美國圖書聯合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為例,他們在其網站上設立了專題,專題內容為圖書館災害準備和災害響應。雖然并未給出官方應對指南,但為圖書館行業提供了可以尋求幫助的機構、緊急聯系電話和響應資源、指導書籍等。除此之外,美國圖書聯合會倡導各個圖書館基于已經成熟的應急框架進行個性化定制,成立自己的災害應對計劃。[4]
各科技館,可以在官方網站上,開設獨立板塊。板塊內容為本館內容與相對應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科普相結合。例如:地質博物館可以將地質展品與地震災害結合,由淺入深的將地質知識同地震情況中的防護與避難措施相結合。各個博物館可以開設咨詢專線。由具有扎實基礎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兼任咨詢員。讓人民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咨詢到事件應急響應方案。除此之外,我們的活動不應脫離生活脫離實際,廣泛結合當下自媒體、社交應用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抖音視頻科普、微信公眾號文字宣傳、微博分享等方式,也應當被利用起來。
組織應急演練
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度不確定性是其成為具有極大破壞性的重要特征。發生事態的不確定性和發生狀態的不確定性,是需要我們做出重點針對性演練的關鍵。組織應急演練的意義,不在于針對某一特定事件做出的應急措施與反應。而是通過針對性的演習,讓受眾掌握同類或相似情況下的應急處理辦法和求生手段。因此,有針對性、目的性,是我們開展應急演練的核心。
以生態博物館為例,該類型展館是以特定區域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在這種前提下,參展人員面臨的突發情況大概率來自大自然。因此,我們應當開辦的演練活動,應當著重注意野外生存道具的使用,掌握基本的野外求生通訊技巧,以及野外動植物的主要性征。
總結活動經驗
總結是對已經進行的活動的高度提煉,是對具體情況的回顧、分析和評價。因此,在舉辦科普活動之后,我們應當做好每次活動的活動總結。活動前的計劃準備階段,活動中針對具體案例具體分析的實踐階段,以及活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都會成為我們下次科普活動的重要經驗。因此,做好每一次活動的總結,并合理的為下一次活動做出改進,是我們科普活動的最終奧義。
總之,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攀升,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我們面臨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也隨之增多。面對挑戰,除了需要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應急方案,更需要社會各界眾志成城,共同克服。
作為肩負科學傳播、科學普及的現代科技館,我們應當立足當下,直面困難,迎頭而上,積極應對各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雖然,我們關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探索,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但是,敢于承擔起社會責任,歷史責任,是我們科技館每一個工作者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