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竹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1)
如何通過音樂教學,培養起中小學生的審美素養,是當前音樂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一個關鍵課題。需積極加強研究、探索與實踐,深入認識到培養中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必要性,并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切實、有效的培養起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使學生實現更加全面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我國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指導,我們必須要在教育實踐當中予以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學生的個人主體角度出發,對其適應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的素質、能力進行了完整的說明,結構體系完善、涵蓋面廣, 如“審美情趣”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素養組成部分。所謂的“審美情趣”,即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發現美的所在,并能夠欣賞美、感受美,甚至是創造美、表現美,以此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文、價值、美學觀念,更好的體驗生活、適應社會,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生活、長遠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為此,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將音樂的藝術性學科優勢發揮出來,有效培養起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
審美,完全是一種主觀的行為活動。為此,要想通過中小學音樂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首先是要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對“美”的欣賞中來,這一點是非常之關鍵和基礎的,如果學生在主觀上,缺少審美的動力和欲望的話,他們便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美之所在,更不可能體會到美的意義。為此,作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要激發學生欣賞美的興趣,以興趣為動力,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音樂藝術審美。
例如,在如今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著不少的“熒屏樂聲”,這些音樂作品都來自經典的影視作品,為了激發學生對這些歌曲的主觀審美興趣,教師可以在正式開課前設置一個課堂導入環節,而不要一開課就平鋪直敘的切入正式教學,這樣的話其實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審美興趣。在課堂導入環節當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歌曲與影視作品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向學生講述、播放影視作品的基本故事內容,從而快速的集中學生注意力,收住學生的心神,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逐漸對歌曲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的欣賞、感受音樂,體驗到美的所在。
審美除了具有主觀性的特征之外,同時其更屬于是一種心理、思想與精神上的活動,受環境和氛圍的影響非常大。在實際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如果在適宜的氛圍之下,學生的心理、思想與精神活動往往可以更加的深入、細膩、敏銳,這樣更有助于其感受到“美”,并深刻的認識和解讀“美”。
例如,音樂藝術作品本身是較為抽象的,有時候學生只依靠聽或唱,其實很難真正感受到其美的所在。為了應對這一教學難題,教師可以根據歌曲內容,準備相關道具、裝飾,將教室創設為與歌曲相對應的情景,如《綠藤兒爬滿小窗口》、《櫻花》、《碼頭調》、《瀏陽河》等歌曲教學,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為一條蜿蜒的河、在教室貼滿粉紅色的“櫻花”、將講臺布置為碼頭、在教室窗口貼掛“綠藤”,以烘托教學環境氛圍。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之下,學生的心理、思想與精神會變得更加的活躍,歌曲所表現的內容,對于學生而言也會顯得更加直觀,這更有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感受,可加深學生對歌曲中“美”的理解。
中小學音樂教學,不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的音樂技能,但是其依然重視學生對音樂的主體性參與。而且審美素養不僅包括如何欣賞美,同時也包括了如何創造美、表現表,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審美素養達到更高的層次。所以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參與美的創造和表現。
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教會學生一些基礎的演唱技巧,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歌唱比賽,如個人演唱、合唱、多重唱等等。為了使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來設計歌唱比賽主題,為學生推薦相關主題歌曲,任由學生自己選擇,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能夠通過這個參與過程,得到更高的審美素養提升。
在如今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引起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應通過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主觀審美興趣、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審美環境氛圍、鼓勵學生參與美的創造和表現等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體驗美、感受美、表現美,進而養成良好的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