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少飛
(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河北 保定 071000)
2014年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標準》)中明確提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闡述明確了輔導員同時兼具“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黨的十八大對新時期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確“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教育資源、教育體制等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社會責任感、時代創新力、崗位實踐力的優質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高校擴招、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改革、就業雙向選擇的出現,這些都給新世紀的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學生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和學習壓力,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因迷戀網絡荒廢學業的問題,都使得高校輔導員理所當然地需要開展幫困助學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業指導與學業指導工作,輔導員的工作職能和工作范圍逐步拓寬,職責與角色也由最初單純的政治教育擴展出了新的內容。
從專業角度來說,高職輔導員所從事的工作,可以歸為思想政治教育范疇,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多數高職輔導員是由應屆畢業生直接就職,既無工作經驗又無法保障專業要求,這導致高職輔導整體隊伍專業性不高。在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不認可高職輔導員的“教師”“干部”身份,往往把其視為“宿管員”“協調員”“安保員”,這也導致社會對高職輔導員的整體認可度不高,因此,也阻礙了高職輔導員隊伍對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吸引力。
高職輔導員隊伍由兼職輔導員和專職輔導員構成。其中,兼職輔導員因為各種原因一般任期頂多三年,高職院校對兼職輔導員一般都有明確的職責劃分,因此,兼職輔導員經常扮演“宿管員”“協調員”“安保員”的角色,偏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而對于專職輔導員來說,其工作定性相對穩固,卻始終游離在“教師”“干部”身份之外,得不到足夠的認同感。另外,高職院校缺少相應的工作機制,在薪資待遇、晉升機制、職稱評選等方面缺少完善的競爭機制,一旦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就會離開高職輔導員崗位。這些問題造成高職輔導員隊伍人才流動頻繁,導致高職輔導員隊伍不穩定。
高職輔導員要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在做好日常輔導工作的同時,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高職輔導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普及,跟隨高職學生的步伐,了解新時期高職學生的需求,找到與高職學生溝通的共同語言,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高職輔導員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積極參加專業培訓,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相結合,多做工作總結,積累工作經驗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首先,加強高職輔導員入職門檻的監督,依據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政策,嚴格把好入門關,確保高職輔導員人才隊伍的基礎水平。其次,依據相關法規政策,制定高職輔導員崗位標準,通過培訓、調研、座談會、定崗實習等形式,建立高職輔導員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高職輔導員的綜合能力。最后,提升社會對高職輔導員的“教師”“干部”身份的認可度,破除社會對高職輔導員就是“宿管員”“協調員”“安保員”角色的偏見,重視高職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針對高職輔導員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從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個人素質方面包括出勤情況、專業學歷、培訓經歷、學生評價等;工作能力方面包括工作落實能、掌握學生情況的能力、創新能力等。依據考核標準建立相應的獎勵措施,調動高職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積極為高職輔導員的行政職務和專業技術職務雙線晉升創造條件,充分認識高職輔導員的雙重身份,從高職輔導員的薪資待遇、晉升機制、職稱評選等方面建立積極的競爭機制,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高職輔導員隊伍。
1.社交平臺的運用
新時期高職學生思維具有活躍開放與多元化的特性,與以往的學生管理工作有很大不同。新時期高職輔導員與學生的互動方式可以通過多種社交平臺來實現(如QQ群、微信群等),高職輔導員不僅能通過社交平臺了解學生的需求,還可以通過社交平臺發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內容,運用社交平臺提升工作效率。
2.創新思維的運用
新時期高職輔導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貼合學生的喜好,找到學生感興趣的點,避免用俗氣老套的形式進行溝通。在借鑒前輩專業性經驗的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持,搜集網絡上的優秀文章,通過優秀事跡的正向影響力感染學生。高職輔導員要活躍于學生群體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紐帶作用,通過學生干部了解學生群體的真實情況,讓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有的放矢。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輔導員在高職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新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情況,破解高職輔導員工作困境,充分發揮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為社會培養具有責任感、創新能力的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