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史各莊鎮北辛莊小學,河北 廊坊 065800)
就目前來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英語便成為了我們必須要掌握的第二語言。我們不僅要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還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為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滲透相關的文化知識,更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實踐,積極主動學習英語國家的跨文化知識,主動擴寬自己的文化知識面,提高自身學習英語文化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可從日常所接觸到的文化知識入手,將課本中涉及到的文化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主動發現和探索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交際禮儀等行為方式。隨著中外交流越來越廣泛,西方國際的飲食、節日文化等日益被我們熟知和推崇,例如很多學生喜歡西方國家的可樂、漢堡等,學生們熱衷于西方餐廳中的牛排、披薩等飲食方式,并將此看做是一種時尚。由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接觸和享受西方國家的美食時,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飲食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如探究西方人為何喜歡喝牛奶、吃牛肉等高熱量食物,可樂這種飲品的由來等。學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西方飲食習慣等文化,主動搜集英語國家飲食方面的生活習慣等資料,感受和體驗英語國家的飲食文化習俗,也可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文化內容時,應采用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為學生介紹文化知識,教師可以采用文化滲透、文化對比、文化旁白等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西方文化,以增加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文化滲透是課堂上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師將教材中課文或對話包含的文化信息用多媒體和具體實物展現相融合的方式,輔以口頭敘述,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某實物的具體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更直接快速的吸收所講文化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也可采用文化旁白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內容,將課文中的文化信息挑選出來,組建一個文化主題,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準備相關主題資料。在上課時以學生為主體向老師和全班同學介紹演示搜集的文化資料。同時,也可采用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提出疑問、補充的形式獲取文化信息。為了使學生更準確的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適應情境,可以采用文化對比的教學方式,將西方與本民族的同一文化內容作比較分析,兩個國家無論是在交際文化還是文化價值觀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某一國家的文化習俗時,也可同時介紹另一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例如在講解中國的新年這個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對比西方國家圣誕節的節日文化,使學生豐富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對中西方文化有更直觀立體的文化體驗和感受。
教材是教師開展文化教學的主要途徑,是學生獲得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注重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傳授,更要緊密融合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向學生系統講解相關的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學校要引導教師充分利用教材,開展課外文化活動,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英美國家對于感謝的表達方式及運用場景。在英美國家,別人給自己帶來幫助時,哪怕是不足掛齒的小事,用來表示感謝的“thank you”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的父母與孩子互相幫助的對話內容,進一步了解西方表示感謝用語的表達方式具體運用的交際場景。教材中呈現的是在家中,媽媽給孩子一杯牛奶時,孩子要說“thank you”,孩子給媽媽一杯牛奶時,媽媽也習慣用“thank you”回答。教師可以借此講解更多表達感謝的交際情境,還可以根據教材中圖片展現的城市、食物、飲品等內容,拓展相關的英美國家的飲食、歷史地理等傳統文化內容。教材中呈現的文化知識教零散、不系統,需要教師在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仔細留意教材中隱含在詞匯或圖片中的相關文化知識點,從而逐漸培養學生文化學習的興趣。
結束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一個漸進、緩慢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不是簡單的在英語課堂上多積累一些英文單詞、多閱讀幾篇英文文章就能擁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充分認識到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不同國家環境背景下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開發利用英語教材,加強課堂教學中西方國家文化的滲透,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學習英語文化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