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芳
(長沙市望城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湖南 長沙 410200)
《會計基礎》堅持以"必須、夠用"為度,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會計工作流程為主線,按照企業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設計學習領域,提煉基本會計工作崗位所需要基本技能,圍繞基本崗位主要工作任務所展開的課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概括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明確指出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造,并提出了將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傳統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未來會計工作重點是分析、預測和決策。人員組織與協調、決策方向的把握、資源的合理調配,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還須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處的法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大量關于修身、為人、處世的哲學。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會計基礎》課程中刻不容緩,其融入途徑如下。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關于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知識、技能和素養。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描述為:掌握《會計基礎》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會計專業相關領域工作的崗位能力和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能從事財務核算、財務管理、財務審計、電算化操作、納稅申報等崗位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這種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注重知識和技能,對于素養的要求則籠統而寬泛。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國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三大部分,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求大同”的根本價值。其中“守誠信”是中華文化中關于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基礎,所以將誠實守信寫進人才培養目標,可以體現會計專業的特色,可以讓“素養”這一寬泛的概念以具體形式落地。“素養”不僅包括誠實守信,誠實守信只是素養目標最基礎的部分。
認真研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會計基礎》課程標準內涵,理解和界定實施的價值目標,認真梳理本學科相關的教育資源,探索相關結合點和融入方式,開展相應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會計基礎》教學方案中,在每個版塊浸潤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在《會計基礎》的課程中,將會計專業重點關注的職業素養,如誠實守信、堅守原則、操守為重、不做假賬等,以專題形式在會計專業學生中普及。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耳濡目染,逐步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就要求任課老師除了要有專業知識,也要有相應的文化知識,還要有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自覺意識,教師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導者,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認同以及他們的自身素養,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效果。所以在教師進修方面應提出了新要求,要適當的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并將其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在年輕教師中樹立典型,形成榜樣的力量,帶動全部教育工作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文化元素融入到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血液里,激發教師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教師言行舉止,貫穿教學全過程。
課程評價指對課程計劃、課程目標、教材改進、學生學習等方面做出判斷的過程,一般包括對課程目標體系的評價、對課程計劃的評價、對課程標準的評價、對教材的評價等內容。
課程評價是教育質量評估的重要一環。基于各高校以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課程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的制定要以培養學生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為最高目標,在《會計基礎》課程評價中增加對該學科涉及到的相關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評價,要求教師教學在書本知識的基礎上,不僅要擴大教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還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教學,學校要重視學生回饋,總結學生的反饋意見,以評價促融合。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專業教學中,是建設文化強國的一部分。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是個緩慢的過程,只有把中國傳統文化根植到專業教學中,才能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浸潤才會有載體、有活力。從培養目標、教學體系、課程評價三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堅韌豁達、奮發向上,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思想,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