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陽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湖北 麻城 438300)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迅速,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和方式,而且有力地推動了新聞事業的發展,對新聞采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大量信息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更好地完成新聞報道工作,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更完善的采訪技巧和創新能力。
新媒體是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綜合發展之下的產物,它也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重要載體。對于新媒體來說,它在自身特點和優勢的作用下,能夠發揮出強大的作用和滲透力,從而在社會的各個發展領域當中更好地發揮著作用,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當中,并且以不同的媒體形態來進行著生存,例如:手機短信、移動電視和數字雜志等。新媒體的出現,對各行各業所造成的影響和沖擊都非常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聞傳播行業也要結合新媒體的環境來進行工作的探索和創新,以此來更好地推動新聞采訪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新聞采訪工作的開端就是獲取新聞線索,尤其是在新媒體新時代,要想為新聞采訪提供重要基礎與前提,就必須主動尋找新聞線索。一方面,新聞采訪者應善于通過調查、走訪,或者與他人溝通交流來挖掘生活中隱藏的一系列新聞線索,盡可能多地獲取新聞信息,并通過深入挖掘、科學編排來使其成為有價值的新聞。此外,要重視自身新聞敏感度與社會責任感的不斷增強,樹立良好的政治思想,以此來收集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準備工作不論是對采訪效率還是成果都具有直接影響。在正式采訪之前,要明確采訪主體、目標,針對可能提出的問題,制訂一系列簡單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夠始終做到緊扣采訪主題,促進工作有效性不斷提升。同時,還要提前了解采訪人的相關背景,注重良好氛圍的營造,以此來確保整個采訪過程能夠輕松、高效進行。此外,在采訪中要避免個人感情色彩的融入,真正保證整個采訪過程的真實、客觀性。
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事件的發生會很快通過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對事件的真實性產生一定影響,這就需要新聞記者端正采訪態度,以更客觀的視角完成新聞采訪,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吸引公眾眼球,故意制造一些新聞,產生不良的輿論影響。有些記者在進行采訪時,會將個人情緒和認知帶入其中,這也很容易造成報道失實的問題,給受眾帶來負面影響。為了能夠使新聞采訪更加客觀真實,記者應當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了解,抓住其核心內容,同時,也要站在客觀的立場還原事件真相,嚴格遵循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記者要注重思維方面的創新,不能夠使用傳統的固有模式,導致整體的采訪效果不夠理想,要結合實際的狀況進行靈活的調整,使用一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技巧,提升采訪的效果。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新聞的真實性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采訪工作發生的過程當中,要注重整個過程的真實性和高度還原性。對于新聞采訪人員來說,需要產生主觀性的判斷思維,能夠在新聞事件采訪的過程當中,促進自身主觀思維的發揮,在主觀思維的引導下,對事件開展深度的挖掘。與此同時,在自身主觀思維的創新當中,也要給予高度的重視,有效地提升對事件真實發展過程當中的信息重組,使事件的真實性得到全方面的還原,更好地展現在受眾的面前。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人性化理念逐漸滲透到新聞采訪中來。在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媒體的需要,還是群眾的推動,在一些新聞事件中對于真相過分執著,對某些群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尤其是在網絡暴力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針對此,記者在新聞采訪中,應堅持人文理念,平衡追求真相與保護相關人情感之間的關系,打破傳統的采訪模式,營造人性化的采訪氛圍,讓新聞不僅有深度,更要有溫度。
語言是新聞采訪內容表達的主要形式,受眾在收看新聞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從記者的語言信息中獲取新聞內容,還能夠從非語言信息中捕捉新聞主題,體會新聞的深度。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采訪中刻板、僵化、套路式的語言已經難以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記者應積極調整采訪語言表達方式,適當采用時下一些新鮮詞匯,拉近與采訪對象、受眾之間的距離,提高采訪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由于信息內容的豐富化與信息傳播的多渠道化,新聞采訪工作的難度有所增加。這就要求相關的新聞采訪人員熟練掌握與正確運用新聞采訪技巧,同時積極創新新聞采訪途徑,才能創作出更優質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