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林
(林州市廣播電視臺,河南 林州 456550)
電視節目本身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對文化傳播、精神引領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優秀的、正面的電視節目在滿足受眾觀賞需求的同時,應當將文化責任貫穿節目制作的全過程,使節目輸出和文化輸出緊密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引發受眾共鳴,產生積極的文化影響效果。例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語聽寫大會》等節目,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受眾帶來一場內涵豐富的視聽盛宴,以競賽為基礎形式,融入現代元素和創新構思,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通過電視節目表現出來。這類優秀電視節目拓寬了受眾的知識領域,了解成語背后的歷史來源,深化對中國典故和成語的認知,和使觀眾在感受中國文化意境的同時,提升文化認同感和求知欲,起到文化啟發和文化傳承的積極引領效果。
網絡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更多的新興媒體,與傳統電視節目展開了激烈的收視率競爭,與此同時,隨著文化融合和碰撞,受眾對節目的偏好需求趨于娛樂化、休閑化和潮流化,給電視節目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此背景下,部分電視節目日益關注經濟效益,而對文化效益的重視程度逐漸弱化,為迎合受眾快速變化的偏好,開始進行大規模、高產量的電視節目制作,而缺乏足夠的資金、人才支持,形成了粗放型的編導模式,甚至出現盲目抄襲、復制等情況。除此之外,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部分編導過于追求節目產出的高速化,其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不足以兼顧節目的深刻性和創新性,單一化地模仿高收視率節目,導致電視節目的雷同化、低俗化,千篇一律的節目淹沒了網絡和電視,容易導致受眾視覺疲勞,甚至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電視節目的公信力,對文化引領產生負面影響。
電視節目通過信息輸出傳播效應的社會理念,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和文化功能,在引領大眾精神文明過程中扮演著導向者的角色,承擔著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具體而言,節目編導首先需要明確自身的責任,注重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從節目本身出發,深入發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典故,將電視節目與社會文化有效融合,通過節目表現出內在的文化符號,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受眾。以《中華好詩詞》為例,其在娛樂文化盛行的環境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引發受眾對漢語、漢字、詩歌、詞語的關注,體現了該電視節目的文化引領責任感。同理,節目編導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應當善于發現和突出節目內容的文化亮點,比如以旅游景點為主題的節目,除了介紹當地的建筑物和景色、時間以及行程之外,還應當體現歷史古跡、歷史人物、文化習俗以及詩詞典故等深刻的內容,豐富旅游景點的歷史內涵和厚重感,增強受眾對文化的保護意識,提高在旅游過程中的整體素質。
經歷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合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內涵,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和弘揚價值。但目前真人秀節目、情感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受眾的時間以及關注度,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節目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部分傳統文化節目遭遇爆冷的境況。基于此,廣電總局于2018年下發通知,規定游戲競技、選秀節目以及情感節目等需要進行備案,對不合格節目采取禁播措施,以此提高電視節目的正面文化導向作用,改善節目的不良風氣。因此,電視節目編導應當響應廣電總局的號召,重視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突顯節目的文化氣息。以傳統手工技藝節目為例,編導應該明確主要方向,將重心放在傳統文化層面,深入到鄉村、胡同、手工作坊里,尋找傳統工藝品的傳承匠人,了解該工藝品的制作方式,而不是聚焦于現代機器的規模化生產模式,讓國內外節目受眾感知中國的傳統技藝,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電視節目具有受眾導向性,缺乏新意的節目容易引發視覺疲勞,影響文化傳播的效果,節目編導應當重視節目質量,結合時代特征融入創新元素,以獨特的構思深入節目制作中。例如,制作時尚類、美食類節目時,編導需要緊跟社會步伐,了解受眾群體的現時需求,事前進行調查,分析該節目受眾的特點:經濟基礎良好、追求生活質量、關注新事物。因此,節目需要從創新點出發,發掘新奇的美食和生活方式,尋找鮮為人知的事物,將其呈現在節目中,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以此來吸引受眾的眼球,達到新興文化傳播的效果,提高受眾對新事物的認知程度。除此之外,電視臺在把控總體方向的同時,需要給予編導一定的自主權,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和才能,不斷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構建旗幟鮮明、內容獨特的節目風格,激發編導制作出更多優秀的電視節目。
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賦予了電視節目信息傳播和文化引領的雙重角色定義,電視節目編導作為節目的制作者,承擔著一定的文化引領責任,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增加節目的文化內涵,抵制粗放性、低俗性節目,重視節目制作細節,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善于融入創新元素,在保證節目質量的提前下,傳播正面的、積極的社會文化,拓展受眾的知識面,激發受眾的求知欲望,提高其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程度,最大限度發揮創新文化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