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愛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陘鄉南陘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306)
通過創設情景開展體驗教學指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形象化感知,增強學習的體驗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運用各式各樣的教學用具、符合課程的音頻與影視資料等再現生活場景,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情景的設置以學生情感的調動為前提,毫無情緒體驗的情景創設是沒有意義可言的。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的連貫性、系統性,使得整個情景設置渾然一體、一以貫之。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例談談如何創設教學情景。
言語情景作為一種情景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帶有鮮明的教育性和情感性特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活動緊緊圍繞學科知識與問題,通過言語上的互動探討,學生的知識技能與認知水平將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此外,課堂交流往往是一個充滿激情的言語互動過程,這一活動有益于學生陶冶情操。因此,利用這些言語情景,可以有效帶動內化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位置與方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確方位,可以給出一張學校的示意圖,圖中有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等建筑,讓學生說一說從大門到圖書館應該怎么走。有學生注意到箭頭指的方向是北;也有學生說大門在操場的下面,就是在操場的南面;學生會想到向左走,再往上走;也有學生記著“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口訣。在學生的不斷探討中,將上下左右轉換成東南西北的意識逐漸形成,對于方位的認知也將更為直觀、深刻。
言語情景不僅僅體現為簡單的師生對話或者是學生之間的交流,使用言語情景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斷進行內部思考和自我對話,從而逐漸構建起對該知識點的認知結構。教師設置的情景,能夠讓學生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進行觀察、考量。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重視學以致用的學科,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之一便是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并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得以拓展延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盡量創設相關的實踐性情景,讓學生在動腦實踐中養成將所學運用至生活的習慣。
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可以指定教室內的物品,設置實踐性的動腦情景,讓學生進行觀察,比如書本、水杯、雨傘等。學生能夠自主地觀察周圍物體的不同面,可以在不同物體的反復對比中發現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很快會發現,從不同位置去觀察才能更為全面地認識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會逐漸形成多角度觀察的意識。此外,從同一位置觀察不同物體,可能可以看到同一形狀,學生能在這一觀察下,不知不覺地探索觀察物體的奧妙,迅速掌握知識點。
創設各式各樣的實踐場景可以讓學生較快地理解基礎知識,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實踐情景的生活化也能夠使得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概念往往較為抽象,由于受到小學階段學生特有的年齡限制和理解能力限制,其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攻下的一道難關。教師需要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進一步的解析,將其核心理念簡單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數學概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這些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將抽象概念與學生較為熟悉的事物相關聯,創設類比性情景,使學生能夠更為充分地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在教學“表內除法”一課時,教師需要向學生闡述“平均分”的概念。首先可以利用類比物品,為學生解釋“平均分”。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教師可以事先找好近期在學生中比較熱門的卡通人物,借助熊大、熊二、小豬佩奇、喜羊羊等卡通人物形象,讓學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在進一步講解的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將20 個蘋果分成數量相等的五份,再詢問每個卡通人物將分到幾個蘋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分配方法,既可以一個一個地進行分配,也可以每份放兩個后,再分配。如此,學生便能夠在類比情景中逐漸掌握平均分的定義。創設類比性的情景,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具象地掌握抽象性的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從學生的階段特征看,小學生非常熱衷于聽故事,對故事情節、內容和人物有著天然的好奇與向往。因此,將數學教學融于童話故事中,通過創造故事性的情景來解讀數學的奧妙,更易于激發學生探索和思考的熱情,使得他們能更為積極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解答故事中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如下場景:一天,華華帶著小貓到公園里玩耍,他放下小貓后就自顧自開始釣魚。一上午過去了,華華總共釣到了十條魚,他無意間看見了遠處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就立即放下釣魚竿去捉蝴蝶。可惜華華跟著蝴蝶跑了很遠的路都沒有抓住一只,只能耷拉著腦袋回到公園里。這時,華華發現小貓的嘴里正叼著一條魚,他驚慌失措地去看桶里,發現桶里只有三條魚了。通過這一情景,可以讓學生思考小貓到底吃掉了幾只魚。
這樣具體化、形象化的故事描述,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使其積極參與,提高其掌握加減法相關知識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