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鞏固莊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美術作品往往承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其是對藝術家創作心境的集中表達,觀賞者在感受其中傳遞的情感的同時也在接受審美意識的更新與升華。在高中美術課堂開展鑒賞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并與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而且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素養,而鑒賞教學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對學生審美心理特征的把握。審美心理與能力作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必備要素,將其與美術等藝術學科教育巧妙結合正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
審美活動本身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審美主體的精神世界內容及審美意識都會美術鑒賞活動產生直接影響,人們往往會依據自身業已形成的審美經驗來開展新的鑒賞活動并以此表達自身想法與觀點,因此,通常來說人們會對同一件美術作品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與藝術理解。除此之外,審美活動的主觀性中也蘊含著極強的能動性,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美術鑒賞時會附帶不同形式的消費行為,而對于美術作品等藝術品的消費行為一般包括單純的色彩消費、帶有欣賞意味的體驗式消費及理性的批判式消費等,美術鑒賞的主體會在自身審美心理與體驗的基礎上決定某一種消費行為。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以往的生活經驗與審美活動都已經決定性地形成了其某種審美心理,加之其已經形成了完備成熟的認知與思維能力,學生的審美心理則變得更加具體豐富,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時需要緊緊抓住審美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這一總體特征,通過影響學生審美意識等內在因素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盡管我國教育改革進行了多年,但由于諸多復雜原因的影響,大部門學校與教師仍固守傳統教育理念,因美術等藝術學科并被納入升學考試的考察范圍,美術教學在學校教學規劃中并未占據重要地位且課堂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在此種現實情況下,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提升審美能力則無從談起。因此,為推動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則首先需要學校與教師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真正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除此之外,因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審美心理,其在作品鑒賞中更具主觀色彩,而由此更有可能會曲解創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境,因此教師需要強化對學生審美意識的滲透,通過向其展示作品的創作技巧或色彩運用等要素,使學生構建相對客觀具體的鑒賞意識。教師為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與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全面營造鑒賞氛圍并展示相關作品的內容寓意。譬如,在鑒賞中國古代瓷器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播放中國古典音樂,使其在悠揚典雅的音樂中感受古代瓷器的魅力。
每一件藝術作品的背后往往是豐富獨特的生活經驗,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的生活與自然蘊藏著無數的美等待人們去發現,對生活中美的人與事物的捕捉是對學生審美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在教授學生一定審美技巧的基礎上引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其能夠發掘如心靈美等更深層次的美感,激勵其積極主動觀察生活與世界,并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現象。譬如,教師可以根據高中生喜歡看或討論激烈的電視劇迎合其心理,如《清平樂》等近期較為流行的古裝劇,鼓勵其欣賞劇中人物的服飾、布景等要素,使其通過在鑒賞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形成樂于欣賞的習慣。
雖然鑒賞活動本身是極具主觀性的,但是面對一件美術作品總是存在著客觀的鑒賞因素的,因此為推動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教師需要對其鑒賞能力進行針對性訓練,藝術家的美術作品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而且能夠對其審美意識進行重塑與啟迪。為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美術課堂中的作品鑒賞版塊,使學生能夠集中欣賞美術大家的優秀作品,教師在為其講解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其進行模仿創作從而有效訓練其審美能力,為學生提供鑒賞優秀美術作品的機會能夠切實升華其審美意識并提升其藝術素養。
綜上所述,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突進,培養學生的美術等藝術能力逐步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而審美心理與意識作為藝術創作中的基礎要素,對于美術鑒賞教學而言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切實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與創作水平,以極大拓展其精神世界并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