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娟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德美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626)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第一次系統的認識社會,幼兒的生活經驗、文化知識等都需要在此階段內有效提升。原創節日活動是基于幼兒園辦學理念和文化需要,創造的具有幼兒園特色、符合幼兒階段性需要的節日形式。節日活動根據教育目標和價值,可以分為課程性活動、文化性活動兩方面,課程性活動可以依據傳統文化創新表現形式,文化性活動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創新活動主題。
適宜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設計節日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教育目標、教育條件以及教育環境,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以及情感需要,創建最合適的原創節日活動[1]。教師在制定節日活動方案時,需要利用幼兒能理解的語言,幫助幼兒掌握節日活動的規則。原創活動需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充分考慮兒童身心發展的可變性,以游戲、自發性學習等方式開展原創節日活動。
滲透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制作節日活動時,需要以保育為主,教育為輔,在節日活動中滲透語言、技能、社會知識,幫助幼兒大膽表述對節日的情感,將主題目標、主題內容有機結合,充分融入優秀節日的文化價值,將其滲透與活動中。通過布置節日環境、制作節日禮物等方式讓兒童耳濡目染,感受節日的氛圍,提升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表達能力 。
參與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創設原創節日活動時,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讓幼兒充分體驗節日活動的樂趣。在節日活動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幼兒園教育資源、節日文化資源、家長資源,調動多種資源共同參與節日活動。教師還可以利用制作節日用品、觀看節日視頻、創作節日游戲等方式讓幼兒親身參與節日設計,使幼兒獲得情感發展。
幼兒園的節日活動需要找準開展時機,利用法定節假日、畢業季、獨立夜等活動讓幼兒受到校園文化、傳統風俗的影響,充分發揮自主性,主動改善行為習慣,結合教師講解豐富文化知識。通過開展游戲為幼兒提供發展途徑,結合節日活動的特殊含義,提升幼兒園的辦學特色,促進幼兒的交往能力,提高文明素養。
在開展原創節日活動之前,教師需要根據節日活動的內涵、傳統文化節日的來歷、民間習俗、飲食等方面進行學習,尋找適合培養幼兒能力的節日元素,學習節日飲食的制作方法,搜集相關節日圖片、視頻、游戲等,讓幼兒在活動中依靠生動的形象理解節日習俗。之后教師需要在活動前制定主題活動的項目計劃,將主題活動分布在幼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以端午節為例,教師需要使幼兒明白端午節的來歷,與兒童共同體驗端午節劃龍舟、包粽子等民間活動,讓學生探究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師可以調查學生的興趣特征,創建適合家長參與,能調動幼兒學習興趣的節日活動,利用各種節日中的傳統習俗、民族文化等引發幼兒大膽提問。教師可以創設開放性的活動,讓家長陪同幼兒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互相表達自己的意見[2]。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節日資料,讓幼兒和家長共同觀察,對比觀察到的內容,或者教師可以創設節日氛圍,巧妙組織節日物品制作活動,讓家長和幼兒查詢節日資料,制作獨具特色的節日禮品,并在班級內進行展示,提升幼兒的探索能力,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教師在原創節日活動中,需要結合幼兒特點創設具有節日氣氛的環境,讓幼兒在區域內自由活動。教師可以讓幼兒在班級里尋找符合節日特征的物品,給予幼兒探索空間,觀察幼兒的行動,適時指導幼兒活動。當幼兒發表對節日的看法時,教師需要尊重幼兒的想法,鼓勵其按照自己的想法創造節日游戲,在游戲中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替換規則,增強兒童的理解能力。同時可以在班級內評選文明禮儀代表,創設“我是小主人”的節日活動,讓幼兒調動節日經驗,表達平時接待客人、節日祝福的禮儀。如園慶日中,教師可以首先表達對幼兒園的祝福,之后讓幼兒結合教師示范表達對幼兒園的熱愛和對同伴的情感,同時促使幼兒創編舞蹈,展示節日的歡樂氣氛。
總而言之,節日活動的開展會促進幼兒全面、主動的發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教師需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校園文化和節日文化,制定合適的節日主題,利用節日情境,家長的幫助為幼兒探索提供空間和時間。